第二十四回 强弩神箭(第14/22页)

朱棣重重拍了两下手,室门开处,鲁烈快步走入,他察言观色,立刻知道朱棣没有问出答案。朱棣指了指溥洽,挥手示意将之带出,鲁烈恭声道:“皇上日理万机,那有时间跟这和尚问话,还是咱们去锦衣卫衙门里慢慢谈,用咱们的方式谈,兴许就谈出个结果了。”朱棣点点头道:“就鲁烈你自己先去问个清楚,口供密呈上来,朕还要亲审。”他这话很巧妙地暗下命令:用什么方式问可以由你,但要由你亲自审问,而且不能让和尚送了命。

鲁烈带着溥洽出去时,溥洽脑中出现了方孝孺在南京城破后,待在天禧寺中一遍又一遍地写文天祥〈正气歌〉的情景。他知道鼎镬毒刑在前面等着自己,他唯有以一口佛门正气相迎,永不妥协。

朱棣坐在龙椅上,叫两个太监进来侍候,下令道:“传内官监太监郑和来见。”

朱棣喝了两碗热茶,室外侍卫和太监通报:“郑和到!”朱棣宣郑和晋见。郑和此时年过三十,官已至四品内官监太监,地位仅次于司礼监。经过这几年的历练,他行止言语都更为成熟了。

朱棣挥手命侍卫及太监退出,赐郑和坐下,半晌没有说话。郑和见朱棣的脸色由肃然渐渐转为怅然,紧闭着双目及嘴唇,直到再次睁眼时,目光与郑和相对,流露出一丝极为难见的相知温情。朱棣喟然叹了一口气,道:“郑和,你知不知道建文其实没有死于那场火?”

郑和心中一紧,沉着地微微点了点头,没有说话。朱棣追问道:“你知道了?天下人都知道了?”郑和道:“回皇上的话,郑和但听闻各种谣传,其实并不知情,天下百姓更无从知情。皇上何必过于在意?”

郑和心中其实十分震惊,眼前这个皇帝,打从“洪武三十五年”(其实应是建文四年)六月十三进入南京城起,一路血腥镇压,杀人无数,绝不手软,此时竟然流露出一股软弱之态,难道皇上还真怕建文逃亡后纠集支持他的臣民军队,卷土重来么?于是他接着道:“就算建文逃亡沦入民间江湖,陛下整军经武,北疆稳固,天下渐治,难不成还怕建文东山再起?”

朱棣摇了摇头,面上神色渐渐恢复平时的刚毅威猛,声调也转为冷峻,说道:“俺不怕朱允炆还能作什么怪,但君无戏言,俺在洪武三十五年六月十三已经宣布建文死了,如今他怎能还活着?郑和,你老实说,关于建文的下落,你有没有听过他逃亡到海外的传闻?”

郑和道:“原来朝中传得较多的是建文去了云贵一带,最近开始听到有人在泉州一带见过建文的传闻。依小人来看,这些传闻多不可靠,据小人查究各种细节,大多矛盾百出,不攻自破。”

朱棣追问道:“建文是否有可能逃往海外呢?”郑和道:“小人不敢妄加猜测,但知泉州一带海运十分兴旺,海船到南洋、西洋载人载货,经商贸易量之庞大十分惊人。倘若有人乘那些巨大商船出海,确可到达数千里之外……”他话未说完,朱棣打断道:“那么朱允炆如果出了海,隐藏于数千里之遥的海外,岂不永处王法之外?”郑和忍不住回道:“然则建文如匿身数千里之海外,他便老死异域,又何足为害?”

朱棣不以为忤,点了点头,忽然改变话题,抓起桌上两道奏摺,对郑和道:“这两道奏摺一道来自广西,一道来自云南,除了报告有关建文的种种传言查无实据之外,都提到了南洋诸藩出现不稳的情形。建文年间更是经常发生汉夷纠纷,甚至有大规模杀人越货的事。你方才谈到我大明与这些小国之间的海陆贸易兴旺,这些国君及少数商人日进斗金,但对我大明的朝贡却是时有时无,全不当一回事儿。须得有一能臣不辞辛劳,前往南洋显示一下大明国威,进一步开拓商机,顺便寻找一下建文的下落。”

郑和觉得朱棣这个想法极有眼光,正要表示赞成之意,朱棣显然胸有成竹,又接着道:“俺要建造一支船队,足以载运成千上万的大军出使南洋,要南洋诸国望风而朝,永无异志。安得我大明之张骞、班超,扬我国威于海上?”

郑和看到此刻的朱棣,雄才大略,意气风发,完全是大国之君的模样,面上残暴乖戾之气尽除,这才是郑和原来认识的朱棣。他带着崇敬的眼光看着朱棣,朱棣忽然指向郑和,一字一字地道:“郑和,俺的海上张骞就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