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回 强弩神箭(第17/22页)
朱棣听了乐不可支,但他是带过兵、打过仗的军事专家,略一计算,便道:“你若真有宝船六十二艘,再加各型船只一百多艘,运兵二万当无问题。但你可算过率领二万兵士海上出征,需要多少补给,多少后备支援?粮食?清水?”
郑和展开另一卷宗,一项一项解释给朱棣听,他先在预定的航海图上,指出那些将要停靠的港口,图上标示了各停靠点之间的航行距离。由于估算各点之间海上需带多少粮、水、药草、衣物……不易精准,所以每样补给都会多带几成,以防遇上突发状况,不能如期到达定点。
朱棣点了点头,再问:“如果到达定点,当地人不肯提供补给,你便如何?”郑和道:“咱们带了足够的金银币帛,即便交易不成,这二万兵士不会坐视自己饿死。”
朱棣大笑道:“说得好,朕瞧你的文书中提到除了带医生,还要带卜、僧、道之流随军出海,又是何故?”郑和道:“大海茫茫,动辄数月不见陆地,二万多人难保没有人因想家思亲,心生忧郁而成心疾,或忧虑前途心生畏惧。如有僧侣为之诵经开导,便可免除许多麻烦;如有人因而中邪,则道士可为之驱鬼;心情不稳之人,有巫卜者为之卜算前程以解忧。当然私下要告诫卜者,只准报吉,不准报凶。”
朱棣愈听愈感有趣,问道:“若是真有疾病或遇瘴疠之侵,你带多少医药?”郑和道:“回皇上,二万多兵士,合需医者二百、各种药材三百多种,方可敷所需。”
朱棣指着单上一行,问道:“航行大海,你还带数十名老妪上船,这是为何?”郑和道:“这些老妇人可为将士缝补衣袜,则衣物穿用可不必破损即弃,减少补给费用;彼等年龄足为士兵之老妈,可免男女纠纷。”朱棣好奇地问道:“听闻水上讨生活者视妇人上船为不吉,可有此事?”郑和道:“确实如此,故臣备有专船,随行老妇集中一船,确保船工兵士心里无碍。臣就不信,如若船上载有妇人即不吉祥,那这船上满载妇人,岂不注定要沉到海底?事实上,这些妇人的专船和大伙一样安全航行、安全抵达,正好可以破除这种海上无稽的迷信。”
朱棣听到这里,由衷赞赏郑和的才干,也深庆自己眼光独到,这一桩前无古人的大航海计画,找对了人来执行。他站起身来,呵呵大笑道:“最后一个问题,朕见你在这张单子之末写了‘稳婆两人’,这是何故?难道二万士兵和数十老妪还要在海上生娃娃?”
郑和答道:“臣从经常来往南洋的商人处打探各种消息情况,得知南洋各地医药之道不彰,妇人生产常因处理不洁而致婴儿夭折,甚至祸延产妇。圣上面谕要藉南行西航宣扬我大明国威,臣退而细思,以为最佳方法乃是带利益恩泽至当地,与当地结为盟友,令小国永感我上邦之恩惠而守四夷。故臣打算南行所到之地将施义医,稳婆可教导夷妇生产、接生的卫生之道,不仅使之永感上国德泽,且救活婴儿一命,胜造七级浮屠,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朱棣哈哈大笑,上前一把抓住郑和的手道:“你这个回回何时满口佛号?南洋各国多伊斯兰教徒,你船上船工、杂役、书手、译员、采买,多找些回回加入,必有助益。”
郑和道:“皇上圣明,臣依旨明日便去征召能干的回回,愈多愈好。小人原是回回,自从道衍大师收了臣这个弟子,赐法名福吉祥,乃勤读了几卷佛经,便觉天下各教的基本教义大同小异,其实应该和谐共存,互相砥砺,以发新义于教化。是以将来这一船队之中,各种教徒同处一船,当可体会同舟共济的真谛也。”
朱棣道:“郑和啊,汝说的好,朕不需再听细节,明日便命工部、户部、兵部及相关地方官员合组一个团队,所需人员由你挑选,即日开始筹备西洋之航。造宝船,你估需多少时间?”
郑和道:“臣已与造船专家仔细算过,十五个月后,首下西洋计画所需的宝船当可齐备。”朱棣道:“就这么办,所需费用你与户部商量,首航的规模要看户部的财力规划,再做最后定夺,亦不需强求好大喜功。”
郑和辞出前,最后请示朱棣:“有关……有关锦衣卫的部分,小人与何人去商议,还请皇上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