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文明的冲突文化信仰犯罪(第8/22页)
此后事情的发展更让人有些哭笑不得,信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联邦调查局闹了好大的一场乌龙戏。1941年6月,派去监视卓别林的特工再次找到了卓别林的“罪行”——卓别林曾经的一个仆人布莱克被认为是日本间谍。布莱克跟随卓别林的时间长达20年之久,两人的关系非常密切,如果坐实了他的间谍罪名,那么胡佛就有足够的理由将这把火烧到卓别林的身上。联邦调查局对外公布了布莱克的罪行:协助日本情报组织了解美国重要的海军基地以及沿海的各种军事设施和发电站的位置。逮捕布莱克的新闻甚至登上了报纸的头条,当然这其中不乏联邦调查局炫耀功劳的成分,毕竟一直以来他们可以说是毫无建树。
然而,接下来事情的发展出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转折,就在联邦调查局试图通过审讯进一步坐实布莱克罪名的时候,来自上级的信息让所有人目瞪口呆:布莱克是美国海军情报处的卧底线人,他的被捕直接导致了海军情报处的一系列计划破产,他们竟然把自己派到敌对势力中的卧底抓了回来……
虽然联邦调查局一直没有找到任何可以证明卓别林“有罪”的证据,但胡佛就是对他“情有独钟”,大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气魄。1942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成功,全美上下群情激愤,美国政府趁势对日宣战。出于对法西斯的痛恨,出于一个知名人士的爱国宣传义务,卓别林参加了大量的公共活动。本来无可厚非的一件事,却被胡佛看作抓住卓别林“罪行”的良机。长达数千页的调查报告中甚至包含了卓别林说过的每一句话,以及卓别林每一次的公开言论。事实证明卓别林是无懈可击的,甚至该案的调查员们也开始相信卓别林是无罪的。可惜此时的胡佛已经对卓别林“难以自拔”了,他不愿承认自己认为“有罪”的卓别林其实是完美无瑕的,即便不能定罪,他也要将卓别林驱逐出美国去。
经过漫长的调查,机会终于在1943年来临。卓别林曾经和自己旗下的一名签约演员产生过感情,但由于这个名叫琼·巴里的女演员的生活作风非常不检点,所以卓别林单方终止了这段感情,并且解除了合约。然而琼·巴里却不愿意就此离去,她希望可以从卓别林那里得到大笔的金钱。愿望落空之后,这个女人又有了新的主意,她假称怀了卓别林的孩子,并将卓别林告上了法庭。
这本来就是一起诬告案,后来的法庭鉴定和调查也证明了卓别林的清白。但“恰逢良机”的胡佛又怎会让机会白白溜走,于是在调查局的支持下,大量关于卓别林的负面新闻充斥在所有的媒体上。美国的右翼组织也参与其中,开始进行大量打压卓别林的活动,试图在各个方面孤立卓别林一家。讽刺的是,即便是美国司法部,也只能在卓别林自己离开美国后趁机驱逐他。
1952年9月17日,卓别林一家乘坐伊丽莎白女王号前往伦敦参加《舞台生涯》的全球首映式。在卓别林离开美国两天后,美国司法部趁机宣布卓别林的入境签证已经被取消,并且永远不会再被签署。因为尽管卓别林一直在美国发展,但他始终保留着自己的英国国籍。
无法回到美国的卓别林在瑞士度过了自己的余生,直到1972年,通过奥斯卡颁奖典礼的邀请,卓别林才有了重回美国的短暂经历。时隔20年之久,联邦调查局依旧强烈反对卓别林入境。虽然他们的意见最终没有被采纳,但卓别林还是得在参加完典礼之后迅速离开美国。
【犯罪心理分析】
在本案中,通过联邦调查局30余年如影随形的深入调查,我们似乎反而更能看清一点——世界级的喜剧大师查理·卓别林并非美国联邦调查局所怀疑的那种政治信仰型罪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几十年的追查下来,唯一的结果却是证明了卓别林的清白。诸多事实证明,这位20世纪最著名的表演艺术家是无懈可击的,就连该案的调查员们也开始相信卓别林是无罪的,旷日持久的跟踪调查似乎最终以一幕闹剧草草收场。但在现实生活中,封建迷信犯罪、邪教犯罪之类的信仰型犯罪却可谓屡见不鲜,不胜枚举,本案中涉及的政治信仰犯罪更是几乎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我们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