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文明的冲突文化信仰犯罪(第9/22页)
所谓信仰,往往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是指对于某种主义、主张、宗教极度尊崇,并把它信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而信仰犯罪,就是由指对于政治或宗教信仰的错误认知而引起的犯罪行为。就客观来讲,政治信仰犯罪与意识形态密切相关,甚至是很多人所依赖的心灵家园,只要政治存在,就永不会停止。
而目前,大多数的政治信仰犯罪主要表现出如下心理特征:一是具有强烈的反动政治需要和精神需要,关心国内外形势并发表见解,毫不动摇地传播自己的反动观点,并且逐渐由政治需要转为经济需要、由精神需要转为物质需要、由理想需要转为实际需要,作为一种对于代偿性满足的追求。这类罪犯反动的政治需要在服刑前期很强烈,他们并没有因为被判刑而利用一切机会表现出很强的领袖欲、权力欲。他们对其他的政治性精神需要也十分强烈,对文化生活的需要和读书写作的爱好仍延续。二是具有明显的情感和意志特征,情感执着,倾向明显,意志顽固,自负却也无怨无悔,凭借“以偏概全”的片面认识对时局进行抨击。三是独立型、支配型性格、双重人格突出,大多有着自己的独立见解,不随波逐流。四是智力和文化水平较高,会根据自己的智能水平来构建属于某些人的“伪公平”和“伪正义”。
究其主观因素,正是因为犯罪者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属于个人的意识行为,过于坚信某些东西或者事物,拿来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或人生榜样,从而过分理想主义,忽视了整个社会的客观条件与真实状况。当然,还有相当一部分犯罪者只是出于内心的贪婪,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以享受腐朽的寄生生活,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打着政治信仰的幌子来为自己谋取私利,甚至不惜实施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主义犯罪等一系列犯罪行为。
其实,人类意识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对自身缺陷有清醒而客观的认识,因此,信仰无疑是必要而有益的。它不但可以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赋予人们自律的本性和意义,还能为道德行为提供动力,替自身确立价值目标。但是,作为人们的精神支柱和道德选择的基本坐标,信仰必须要不断得以修正,增强人们生活的信念,成为一盏指路明灯,照亮正确的前进方向。
赵承熙:冷酷的校园杀手
2015年10月1日上午,美国俄勒冈州一个偏远的社区学校里传出了阵阵枪响,开枪者是一名20多岁的年轻男子。据统计,这次枪击事件共造成33人死亡,并有多人受伤。消息一经媒体报道,顿时震惊了整个美国,或谴责或惋惜的各种言论不绝于耳。时任总统奥巴马不得不公开讲话表示“沉痛的哀悼”,同时再次呼吁美国民众禁枪。一涉及禁枪的话题,群情激愤的美国民众立刻不约而同地集体变身路人甲:“持枪是宪法规定的,谁也没有权力剥夺。”显然在这样一个最具有“人道主义”的国家,个人利益似乎总是高于一切的。其实,在美国,类似的涉枪犯罪可以说是屡见不鲜。
时间:2007年4月16日
地点: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诺里斯教学楼
上午9点45分,206教室里,一位教授正在上课。这时候,教室的门突然被推开了,一个学生模样的男子向里面张望着。大概没有哪个教授会喜欢这种突然打断自己上课的没礼貌的学生,但他只来得及看了一眼,还没等张口说话,就被这个“不礼貌的学生”手中的枪击穿了身体。打死教授之后,凶手又开始朝正在上课的学生们胡乱开枪,教室里顿时乱作一团。
枪声响起的同时也惊动了周围其他教室里面的人。在205教室上课的是一位名叫程海燕的华裔女助教,她走出教室时刚好看见一名男子拿着枪向他们的教室走来,于是急忙回到教室里关上了门,并且招呼几名坐在前面的男生一起帮忙把门死死地顶住。凶手走到205教室门口后试图把门撞开,但是没有成功,只好隔着门朝里面开了几枪,万幸的是没有人被击中。
在尝试未果的情况下,凶手换了一个弹夹,继续走向其他教室。凶手的离开对于躲在205教室里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件幸运的事,但对于其他教室的人依旧是一场灾难,他们没能将这个疯狂的杀人者堵在门外。然而对于华裔女助教程海燕来说,暂时逃过性命之忧的她又开始担心另一件事,因为她清楚地看到了开枪者的脸,那是一张纯正的东方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