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文明的冲突文化信仰犯罪(第10/22页)

除了换弹夹的短暂几秒间隙之外,砰砰的枪声一直没有停歇,牵动着教学楼里每个人的心。不是人们想不到逃出教学楼,而是事实上这栋大楼的三个出口都已经被铁链锁死,连闻讯赶来的警察也被堵在了门外。从附近医院赶来的救护车上,医护人员正在焦急地等待着,不少学生已经开始从二楼的窗口跳下去逃生。

5分钟后,警察终于打开了教学楼的大门,此时距离凶手第一次开枪已经过去足足9分钟的时间,枪声依然不停地响着。冲进大楼的一部分警员们迅速将伤者抬到外面的救护车上去,而另一部分人则开始一间一间教室地搜寻,他们要尽快找到那个开枪的人。不久之后,警员们在211教室门口找到了已经开枪自杀的凶手,子弹从脑后打入,整张脸面目全非。

9分钟,170发子弹,这次枪击案共造成了33人死亡,可谓是美国有史以来伤亡人数最多的校园枪击案。令华裔女助教程海燕担心的事情发生了,《芝加哥太阳报》在案发几个小时后发表了一篇报道:凶手是中国人,男,24岁,2006年7月8日来到美国。随后,亚裔、中国人、枪击案、死亡人数最多等关键词成了社会公众最关注的东西,一时间各大网站迅速转载了这篇报道。但这篇报道很快便消失得无影无踪,原来急于抢头条的媒体闹了个大乌龙,凶手根本不是中国人。警方出来辟谣并通报,开枪者是一名韩国留学生。

媒体的尴尬暂且不提,令警方尴尬的反而是另一件事——这里并不是枪击案的起始点。在诺里斯教学楼枪击案发生的几个小时之前,也就是当天早上的7点15分,距离诺里斯教学楼3公里之外的一栋新生公寓里,大一女生艾米丽·西斯勒和大四男生雷恩·克拉克被毫无征兆地枪杀了。

当时接到报警电话的警察初步将案件判定为情杀,认为这是一起独立案件,只是封锁了宿舍楼,并没有在整个学校里展开搜索。于是,凶手便利用这个空当跑到了几公里之外的诺里斯教学楼里大开杀戒。这里离案发现场足够远,警方一时间不会搜索到这里,这使得他有了充足的时间展开第二次屠杀。将近两个半小时之后,一直毫无线索的警方在接到诺里斯教学楼有人开枪的报警电话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并不是一起简单的情杀案。

此后,凶手的身份信息被逐渐披露出来:赵承熙,韩国人,出生于1984年1月18日,拥有美国的永久居住权。美国移民部门的记录显示,他是在1992年9月2日来到美国的,凶杀案发生之前正就读于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英语专业,是一名大四的学生。

由于并没有留下任何案发当时的视频资料,案发现场附近的人们也只能听到震耳欲聋的枪声和人们凄惨的尖叫声,所以警方只能试着从目击者的口中还原当时的情况。在目击者凌乱的叙述中,警方找到了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整个行凶过程中凶手一直都非常冷静,冷静地杀人,冷静地换弹夹,然后继续冷静地杀人。整个过程中没有表现出任何一丝其他的情绪,这是一场蓄意的谋杀。

此时待在郊区家中的赵承熙父母还不知道儿子的情况,他们只是从电视上看到了有关枪击案的新闻报道。正当赵承熙的父亲经不住妻子的催促打算去学校看一下的时候,警察已经叩响了他家的房门。赵承熙的母亲在看到警察出现后变得有些歇斯底里,因为她意识到儿子肯定出事了。果不其然,警方在确认两人是赵承熙的父母之后,就把他的死讯告诉了他们。然而更加令两人没有想到的是,警察并没说节哀之类的安慰话语,而是在停顿了一下之后告诉他们,这起案件的凶手正是他们的儿子赵承熙。

赵承熙一家是属于那种做着“美国梦”的移民者,经济状况一直不太富裕。赵承熙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子,学习成绩很好,家里人一直对其寄予厚望。他的父亲在听到真相之后一时难以承受,直接休克并被送往医院。很难想象,究竟是什么样的仇恨才使得赵承熙这样大开杀戒。

随着一系列资料的公布,整个案件的详细内情浮出水面。4月18日下午6点30分,美国五大电视网之一的NBC电视台在晚间新闻中公开了一段视频和一部分照片,这是枪击案凶手赵承熙在前往诺里斯教学楼杀人之前寄出的,由于出现了信息填写错误,本应17日到达NBC纽约总部的邮件在18日才送达。赵承熙寄出的包裹里包括一份长达1800字的书面声明、一部30分钟的录像以及43张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