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迷雾中的光(第4/16页)

“咦?!”

在检查到第八扇窗的时候,千行的喉头发出了一个轻微的声音。

刘晓伟没有忽略这个细微的声音。经验告诉他,千行或许有所发现。但他并没有立即上前,而是伸长了脖子,注视着千行的一举一动。

千行果然回过身,本来像用PS蒙了一层灰色蒙版的脸上,散发出明亮的光彩。他的嘴角露出俏皮的笑意,招手示意小刘过来。

“看。”千行抬起右手一指。

顺着手指,小刘走到近前,朝着窗棂的下缘部分看去。在窗棂下缘的中间,接近窗子插销卡槽的地方,出现了一个一寸见方的方形印迹。

“你认为那是什么?”千行饶有兴致地问道。

“看起来,像是被擦过。不过具体的我也……”

“窗棂的下缘布满了一层薄薄的灰尘,是吧?”

“是的。那么……”

“别的窗户,窗棂下缘也同样有一层这样的灰尘。”

“是吗?那么别的窗户有这样的擦痕吗?”

“没有。别的七扇窗,灰尘都保持了均匀分布的状态。再仔细看,这不是擦痕。”

“是呀!如果有人擦拭窗棂上的灰尘的话,应该不会只擦这一点点地方嘛。”

“你来看。”

千行走到房屋中间,从书桌上找出一张薄纸片,将它从中对折,再对折,一直折到纸片形成了一个一寸见方大小的折纸团。

小刘看着千行的动作,不明白他究竟要干什么。

千行拉着小刘,走到第一扇窗前,伸手拔出插销,打开窗户。

“看。这里的灰尘是没有人动过的,对吧?”

“没错。”小刘低下头,仔细地检查。

“好。再看这个。”

千行将右手食指与拇指之间捏着的折纸团举到小刘眼前一亮,然后将折纸团轻轻放在窗棂下缘的中间,最后关上窗户。

“哦,我明白了。有人故意打开插销,却让窗户看上去像是关闭的状态。”小刘恍然大悟。

“没错。这样做,是防止风把窗户吹开。凶手需要那扇窗户保持一种紧闭的状态。或者说,他需要让人相信,那扇窗户一直是被锁住的。”

“如果这真的是凶手所为,那么第一层密室将不攻自破。”

“是这样。但我想也没那么容易。下面,我们就来排除其他的可能性。玲珑屋门窗的日常维护,是什么人的工作?”

“应该是根叔的工作。整个后花园的日常维护,都是根叔负责的。除非一个人难以完成,他才会叫上儿子周焘或别的人。”

“好。那么我想应该先问问根叔,最近有没有动过这扇窗户。比如更换损坏的插销、合页、玻璃什么的。如果这个痕迹只是无意间造成的,那就推翻了我们现在的怀疑。”

“好。我这就去问。”

小刘满怀干劲地去了。

千行不慌不忙,背着手来回踱步。

他不再拘泥于门窗的局部细节,而是将目光四下移动,对房屋结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玲珑屋呈正方形,是一座传统的纯木建筑,无论从形态还是意蕴上,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工艺的精巧与完美。

若是从外部望去,玲珑屋恰似一座千年古寺的大雄宝殿,古朴而庄严。

环绕玲珑屋四周的灌木丛,远远瞧上去就像是寺院外栽满灌木的篱笆墙,可走近一看人们才会恍然大悟,原来,这竟是西洋宫廷式的绿植迷宫哩。迷宫不深,也不复杂,完全不必担心会迷路,走入其中的人都会深深地感到,这样的安排别有一番趣味与惊喜。

远近的感受不同,或许就是玲珑屋外貌的最大特点了。这样的反差与和谐集于一身,不免令人想起因中西合璧而闻名遐迩的世界之园——圆明园。

进入室内,有如走进了博物馆的巨大展厅。

不过,细心的人向上观察的话就会发现,玲珑屋的顶部并没有沿用纷繁复杂的歇山顶或庑殿顶结构,而是改用了更为简洁实用的民居斜梁结构。

这种设计可谓庄严与亲民的结合。

古代的权贵出于用复杂、奢侈的建筑结构来彰显其与众不同的尊贵身份的考量,多采用歇山顶和庑殿顶结构。在歇山顶建筑中,必须在堂间保留柱子。像玲珑屋这样四方形建筑的话,柱子至少得有四根,如果加有外檐,就得分外檐柱四根和内檐柱四根,外檐柱可与墙面融为一体,内檐柱则需按照四向方位在堂间分布,这样才能均匀而合理地分配对整体建筑的力学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