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中国王子(第10/16页)
有一天,那个大一点的孩子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从他贫穷的出身、渴望出人头地的本能以及热爱音乐的民族传统来看,他做出那样一个决定毫不意外。他想把这种只有我们小孩才能听到、大人听不到,只有本地才有、其他地方没有的奇妙音乐带到上流社会。他的想法是天才的,因为在当时,就算把巴黎、维尔纳、佛罗伦萨的所有音乐家的才华放在天平的一头,也会被另一头的中国王子的才华翘得高高的。
但是,他的小伙伴无情地嘲笑他:‘小偷,你是小偷,抄袭中国王子的曲子。’吉卜赛孩子迅速明白了问题的关键,阻碍他步入上流社会的因素只有一个,就是身边这个白种小老爷们。如大家所能想象的,他用石块砸晕了小伙伴,埋在麦地里。所幸,掩埋的浮土不够深,可怜的小马修后来被来寻的大人救了回去。
那个吉卜赛孩子果然实现了他雄心勃勃的愿望。他来到巴黎,伪造了一个东欧国家的国籍,当过学徒,卖过报纸,但从未放弃过他音乐家的梦想。吉卜赛人血液流淌的音乐天赋,让他对童年里听过的音乐过耳不忘。终于,他赢得了一个机会,一个当红钢琴家看中了他的乐谱。一个传奇诞生了,一个精心打造的贵族韵味的名字轰动了巴黎。在短短的一年内,他连续创造了十首作品,每一首都足以名垂青史。‘他的才华就像是从拧开水龙头自然流出一样,不,就像圣米歇尔喷泉那样直冲云霄。’艺术评论界这样评价道。
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名横空出世的音乐家的过人才华:在他的代表作《猩猩的和弦》里,他颠覆了统治欧洲音乐几百年的调性音乐,十二个半音之于他就像是十二进制数字,平等的分布在一个随机序列里;在他的另一首作品《尤利西斯的黄昏》里,神圣的赋格曲被他打乱得支离破碎,从中听不出任何旋律主线,里面充塞着诡奇的颤音,魅惑的钢琴装饰音,甚至那些空气中根本听不到其振动的高频和弦;在宗教音乐《天鹅圣叹调》中,为了演奏出他所谓“宇宙中最纯粹的音乐”,他甚至把庞大的管弦乐团请出了圣诗演奏团,只留下了键盘乐器。
不可否认,卡巴勒罗先生在艺术创新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为这根本不是人间的音乐。就像人类的耳朵根本无法区分那种精确到小数点后十几位的频率一样,也没有任何歌唱家能演唱他的歌。
艺术界嫉妒这位天才音乐家的才华,纷纷在私下议论他的灵感来源。他对和弦的使用有点类似德彪西,却又脱离了后者的全音体系;他对十二个半音的理解接近于勋伯格,却又不似后者的僵硬教条;他与巴赫一样痴迷于十二平均律,却又颠覆了后者教堂般庄严的赋格范式。
更为奇怪的是,当评论家还在谨慎地预测这位旷世奇才最终所能达到的巅峰时,卡巴勒罗先生却以流星的姿态陨落了,仅仅两三年后,他再也没有创作出一首像样的作品。也不是说他疏于创作,相反,他很勤奋,只是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他所作的是对原作的不断修改。若是他的作品越发光芒四射也就罢了,怪就怪在他原来伟大的作品越改越差,差到人们不敢相信是出自同一人之手。”
勋爵大人脸上浮出一丝冷笑,目视正前方,看也不看故事的主角一眼。他正要说下去,梅尔顿打断了他:“先生,让我来揭开卡巴勒罗音乐的秘密吧,我已猜出了大概。”
勋爵点点头。
“从卡巴勒罗先生模仿的中国王子的音乐来看,他与马修神父小时候听到的神秘音乐正是那种高频和弦,至于为什么卡巴勒罗先生的才华突然消失了,有两种可能。要么是他成年后丧失了对高频和弦的听力,自然无法继续抄袭中国王子的创作了。要么中国王子的音乐机器出现了问题,毕竟他已死去多年,机器虽然仍在运转,但再精确的钢琴长时间不调音也会走音。卡巴勒罗先生,您说呢?”
音乐家此时已是汗如雨下,不停地用手帕去揩拭饱满的额头。
七
勋爵微微颔首,似在赞许,可他一发言,却又是质疑的语气:“年轻人,你是从哪儿得出机器可能出现了问题呢?要知道这麦田图案仍在平原上不断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