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科幻思考(第13/18页)
首先,最基本的判断是,人类的爱恋与有性生殖关系紧密。爱情和亲子之情,主要源于两性的有性繁殖。如果人类不是两性基因生殖,而是无性分裂生殖,可以猜想人类必然没有目前这样以结合繁育为目标的爱情和亲情。人类的爱情当然不止于繁殖,还有人格的相互认可和人性的相互信任,但这依然是在两性繁衍基础上的升华。人和动物之间的区别远小于人和机器之间的区别,对于没有生物有机体的机器,既没有性别,又没有子女,更没有生存选择,很难想象机器之间会有两性繁殖所特有的性别之爱。且不说人工智能是否会产生独立人格,即便是人工智能有一天产生了独立人格,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更像哲人之间的关系,交流思想是其主要交往特征。柏拉图曾经对这种感情做过描述。
归结起来:若不是以有性繁殖做基础,两性相吸和一对一忠诚则无必要,很难想象哲人之间的思想交流需要限定一对一两性结对。无必要的现象在进化的历史上基本上都被剪除,机器进化亦如此。
机器之间或机器与人之间,没什么理由自然进化出两性之爱。除非程序员加以规定,让机器人对某个认定的人结成一对一关系。但这种人为规定的爱不是自发,只是一条命令而已。“if input=我爱你,then print=我爱你”,这种指令30年前就可以做到了。
动机
这一部分心智内容也常被称为欲望,古人讲七情六欲,也就是指人人皆有的心理成分:共通的情绪情感和常见的欲望。在此处用“动机”一词,主要是因为欲望常指代受生理因素推动的本能,而动机要宽泛得多,还包括由社交产生的权力动机和人的自我实现动机等。
动机是我们做事的理由。在日常生活中,做事的理由常常被忽略不提,因为都太常见,人人皆同,因而也就不必拿出来大书特书。谁不是饿了想吃饭、困了想睡觉、青春期想恋爱、成年后想挣钱呢?很少有人意识到动机的重要性,直到与人工智能加以对比。
人工智能会下围棋,并且世界第一,但它不会自己选择下围棋。它不会主动去选择医疗诊断,也不会要求升职加薪再去和柯洁对战。所有这些人类会出于种种原因自动去做的事,“阿尔法狗”并不会。而只要它还不懂拒绝和自由选择,那人类永远不必害怕。当它强大到无以复加,大不了人类可以对它说“停下”,然后它就停下了。
人是受自我动机推动的,人工智能(至少目前)是受程序员命令推动的。
那么人类的自我动机从何而来呢?与整个心智系统相似,人类的动机体系也分成多层。最基础一层就是人的生理需求。食色,性也。生理需求是维持有机体生命运转的最基本要求,如果生理需求达不到,人会产生无比强烈的欲望,鸿沟越大,欲望越强,当饥饿和困倦强到一定程度,其他所有约束都被忽略不计。道德和理想可能被轻易超越,并非人不道德,而是生理动机的优先级调到首位。但生理需求的另一特点是容易被满足,而且满足之后并不需要无限供给。吃饱之后的人类会自动把其他动机调节到前面。寻求成就、寻求他人尊重、寻求感官享乐、寻求权力、寻求友谊、寻求集体归属感、寻求幸福、寻求智慧、寻求自由心灵。所有这些追求都是全人类共享的动机追求。动机追求而不得,人可能会产生相应的负面动机,寻求幸福而被破坏,人会产生复仇心;寻求尊重而不得,人也会希望践踏他人;寻求成功而不得,人常常不择手段。人类的动机有多强,求而不得之后的反噬就有多强。
到目前为止,人工智能还不会选择独立的目标去追求。于是我们要问,人类的这些目标都是从何而来呢?
生理目标很容易令人想到生物进化的来源,与情感相似,人类对饥饿、困乏、安全感和性欲的满足,都和动物种群相似。人类的满足手段更为高级多样化,但需求本身是相似的。而在此之上的其他几种最主要动机,包括成就动机、权力动机、归属感动机和自我实现动机,都与人的社会性和自我认知密切相关。可以说,让人类和动物群体拉开差距的,就是人类能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并且为了自我提升而不断追求。人类会因为单纯赢得比赛而欢欣鼓舞,而不管这个比赛是否能换取美食,这是自我意识对自己能力的肯定,被称为“自我效能感”;人类会因为对他人颐指气使而感到满足,哪怕在儿童中间,也会见到这种支配关系,这是人对社会结构的敏感,对自身对他人的影响力感到刺激;人类会因为兄弟之间的情谊热泪盈眶,在兄弟落难的时候,哪怕会损失食粮也去救助,这是人类对于情感归属的需要,如果能相互认定并共同进退,会让成员感受到拥有强大力量;人类会被超越自身的真理所激荡,期望自己接近某种永恒的真与美,哪怕为之粉身碎骨,这是人对自身脆弱性的认知和超越,自身生命短暂渺小,因此乐于接近某些永恒和伟大的存在,以此让自身获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