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科幻思考(第12/18页)

那么人工智能程序会进化出情绪吗?如果按照“快捷程序包”的概念理解,那人工智能也可以发展出某些“快捷程序包”,也就是遇到某种情况就自动反应的程序包,如果程序员把这些程序包命名为情绪,那么人工智能也可以拥有情绪,但这里面最关键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传统反诘:即便是人工智能拥有某些自动反应的程序包,也不意味着它们有主观感受。这一点和感知领域相似,人类的情绪是生物化学属性的,由激素参与介入,纯电子信息属性的人工智能可能很难有相似反应。而第二个问题在于:我们是否需要给人工智能程序这样的“情绪程序包”?需要快捷程序包的场景主要是:(1)计算时间不足;(2)生死攸关。它的好处是快捷,但坏处很明显是不精确。而目前的人工智能主要是做单项学习和应用的智能程序,并不存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智能运算的速度已经很快,做每一项优化都可以很迅速算得结果,这种情况下,是否还需要给人工智能一些不精确的反应程序包呢?不需要。情绪的一大特点就是容易出错,很多时候在不必要的场合下,也会有激烈情绪,以至影响人的思考过程,例如老师批评引起的愤怒情绪,阻碍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愤怒情绪可以保护生物抵御敌人,但也会使人冲动做出追悔莫及的事。这种情况下,是否还需要给人工智能引入这种快捷程序包,就不一定了。对生物而言,为了一次救命的可能,平时出错十次都无所谓,但人工智能始终理智计算更优的策略,冷静一些会更好。

所有情绪,都是在千百万次生死攸关的生存选择中一代代选择留下来的。愤怒的情绪并非人类研习几百万张他人照片习得的,如果不存在生存选择,也就无所谓激起熊熊燃烧的斗志。恐惧的情绪也不是研究密闭空间物理而产生的,如果不存在生存困境,也就没有惊弓之鸟的恐慌。情绪是双刃剑,让我们百折不挠,也让我们冲动盲目。理智的机器完全可以做到理性且处变不惊,但也永远无法体会坚持到终点时的喜极而泣。

情感

与情绪十分类似,人类的情感也与生物化学分子密切相关,也是生存进化选择的结果。情绪更多针对情景,情感更多针对爱的人。如果说恐惧等情绪源于生命的脆弱必死性,那么爱恋等情感更多源于生命的代际延续性。

按照目前心理学界较为流行的进化心理学观念,人类的情感、道德与进化因素密不可分。基因总是随机变异,没有方向,但自然选择是有方向的,能够留存下来的基因有共通特征:倾向于自我保存和复制的基因更能够保存和复制。这句话说起来像废话,但它实际上指明了人类进化的大方向。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它是说,越是有能力自我复制的基因,生存概率越大。对应到人世间,就是越有能力留下后代的人,越被自然选择。就是说,有两个原始人,一个倾向于到处留情,多子多福,另一个倾向于独善其身,孤独思考,那么前一个人的基因通过子嗣流传后世,第二个人的基因就此告别人类基因库。于是千百代之后,人类留下来的行为模式就是那些倾向于扩大子嗣生存的策略,越是热衷于基因延续的策略和相应的基因,越能成为主流。由于传统社会子女抚养的重任主要在女性身上,而女性获得收入的能力通常较低,于是导出一系列推论,包括男性女性相互的吸引力与生殖健康密切相关,以及男性热衷于在可能的范围内多找女性伴侣,留下基因,女性则乐于和某一个资源丰富的男性忠诚绑定,以换取他对母子的抚养。手足之间为了争夺存活必需的资源,常常彼此嫉妒,爱恨交织;人类对亲属有牺牲精神,因为亲属能将自己的一部分基因延续下去。

这一套理论虽然不能解释具体个人之间的爱恋,但对人类整体的行为模式做出了很好的说明。依统计看来,在人类各个部族数千年的历史中,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扩大性爱范围,女性选择配偶首先要求男性在抚养上投入,男性对于抚养他人子女的恨意很深,诸如此类。我们姑且不对进化心理学的道德意味加以评价,还是回到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主题。从进化的角度看,我们能对人类和人工智能的情感做出什么样的判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