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科幻思考(第14/18页)
所有这一切都源于人的自我认知和社会参照。人对自我有所评价,并和周围群体加以对比。人希望自身能力凸显、地位凸显、被人珍重、被人纪念,因此才有了形形色色执着的追求。这些追求多半集中于人的相对地位,而非对食物美色的绝对需求。远古时期社会中的相对地位和存活概率密切相关,因而给人类留下许多根深蒂固的行为倾向,这是生存竞争的遗留。只是演化到后期,很多高级追求和自我认可的动力已经远远超越了生存层面,成为心理层面对自我认可的需求。
那么这些动机,对人工智能来说存在吗?
至少在目前,人工智能还不存在自发形成的目标。每个人工智能会有程序员设定的目标,学习围棋,或者治疗癌症。胜利与失败,是系统学习的反馈数据,机器是胜不骄败不馁的。“阿尔法狗”被输入的目标是获得胜利,但如果有一款安慰机器人的目标是输给对手,对它而言,追求失利也是一样的。
自发形成的目标源于何处呢?有几个因素可能比较重要。第一是一个人的自我掌控感。心理学家发现,婴儿在几个月大的时候首次感觉到自己的踢腿行为会引起床铃的运动,那时的自豪情绪和长大后的成就动机高度相关。第二是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如果不能认出自我,不能感觉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那么很难有对自我提升的主动追求。心理学家用“能否认出镜中的自己”作为有没有自我意识的基础判别,动物界总共有海豚、大象、猩猩等几种生物通过测试,人类的小孩会在12—18个月之间通过测试。再进一步的能力是元认知(自我观察的能力),高阶动机都是奠基于此的。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需要有对“目标选择”这件事本身的进化训练。人类面临竞争生存压力,人类从古至今的成就权力和团体认同,都和个体的生死存亡密切相关,因而不断给后代留下对于竞争胜利的强烈渴求。一个人如何选择自己的目标,很多时候就直接决定了命运,相当于人类经历了“目标选择”的训练,而不仅是训练达标的方法。人类的目标与真实生存相关。
那么机器有没有可能生成足够的掌控感、自我意识和目标选择能力呢?这涉及机器的未来发展方向。按目前的智能发展方向,多数人工智能程序并非独立在个体机器中的程序,而是联网发展的高级智能的终端。在这种情况下,终端本身并不具有独立性,很难产生自我意识;而联网程序缺少对世界的直接接触,因此缺少社交中个体的掌控感和竞争感;最重要的是,目前人工智能程序的训练方法、反馈数据依赖于人类对其进行的目标控制,人类选择目标,然后根据目标对数据进行标记,人工智能学习的素材都依赖于此。例如一个以玩游戏为目标的人工智能,它研习的所有数据就是“玩法-游戏胜负”的关系,它能学习的素材基于游戏,它不可能更换到另外一个没有可读数据的领域。人工智能的数据,并非能在真实世界切换的数据。
这种情况下,人工智能即使未来生成目标动机,也不是类似于人类的个体性自我动机,而只可能是某种不同的目标形式。
而这种形式是什么呢?我们在本文最后会简要讨论。
社交
人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智能进化的?从直立行走开始?从用双手开始?从用火开始?这些当然都是重要的历史节点,但是目前在考古学研究中,认为两个最重要的智能革命节点是七万年前和一万年前的认知革命。其中前者是人类的语言发展,后者是人类的定居生活。与定居生活相伴随的是社会大分工,而影响语言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也是人类的社交。
事实上,人类和很多动物的基因相似度极高,但是人类发展和这些动物的发展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呢?并不是变异让人有了比所有动物都厉害的器官,而是人类的社会性发展让人的智力突飞猛进。我们常说自然选择让生物进化,似乎适应自然是生物进化的最大动力。但自然选择的结果一般是某种功能定型,例如捕鱼能力或者巡航能力,固化于器官和本能,而不是持续的智力进步。人类的智力进步更大程度上来源于社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