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科幻思考(第11/18页)

感知

人类的感知实际上是最神秘的部分。我们能看,能听,能闻,能尝,能摸,这五官感觉都抓住世界的只言片语,在大脑中给我们重建出一幅世界图像。从很古老的时代,先知哲人就发现,人的五官抓住的是虚像,是感觉,并不是这个世界的真实。于是佛家由此进入虚无和向内修行的路,而现代科学进入了数学建模以把握真实的路。人类感知系统将物理的光子和分子,经过大脑一系列运作,为我们构建出一个稳定的立体世界图景,还让我们具有主观心理的美感体验(美味、漂亮),这个从物理到心理的转化,是很奇妙的事情,人们至今仍不能完全理解其机理。

之所以说其奇妙,是因为机器人也在接受来自世界的光子和分子,也在做感知和处理,但是没有迹象表明,机器人能生成某种主观感受。它们更多是“输入-加工-输出”的机器模型,即使人工智能算法使得加工过程变得智能,也仍然没有迹象表明,它们能获得某种内在感觉。例如,它们可以很容易鉴别某种化学成分,但并不会感觉其香与臭,因而不会有主观上想要接近或远离的冲动。主观感受是生物特征,源于进化,为何产生至今仍很神秘。

人工智能的感知近年发展很快,机器视觉、语音识别都进步神速,可以说是在思考之外最接近人类心智的一块。但是机器视觉识别目前仍然有不少困难,一些立体图像识别对于机器仍然有强大挑战。三维事物投影在二维平面上,就不再是原本的形状,如轮胎从斜侧面拍过去的照片就不是圆形。这种立体视觉的还原对于人类来说非常容易,但对于机器来说却并不如此。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人类的视觉处理经过千万年进化,已经生成精细的先天处理机制;另一方面主要因为,人类的视觉是通过身体运动来校准的,婴儿时期的身体运动对于视觉发展异常关键。人类的视网膜投影原本是倒像,通过身体对物理世界的感知,逐渐由大脑皮层把视觉信息调整为正立,一些眼睛本身没有问题的盲人,在去除视觉障碍之后看到的世界还是初步的倒像,过一段时间才转换过来。身体系统的运动对周围物理世界的感知,帮助人类建立立体视觉。人类的感知是感官统合,尤其是身体感官校准五官感受。人工智能目前的视觉感知多半靠图像识别,在感知世界的时候还不能统合身体的感受。

情绪

古人说人有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说的都是一些人类共通的情绪反应。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大致差不多,人类基本上有六种共通的情绪:快乐、悲伤、愤怒、惊讶、厌恶和恐惧。其他还有一些高阶情绪,也是人所共通,由基本情绪衍生,例如自豪和嫉妒。这些情绪都有相应的生理基础和脑部位对应,人们甚至可以相当准确地在头脑中定位到相关部位。曾经在小鼠身上做过相关实验,当电极刺激到小鼠的兴奋区,小鼠可以不吃不喝沉醉地按电门,直到让自己枯竭而亡。一个功能在大脑中越确定、越普遍,就说明越是进化得长久。

情绪对人究竟有什么意义?为什么如此根深蒂固而四海皆准?

情绪对于人来说,算是一种“打包程序”,或是“快捷方式”。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当情绪到来的时候,人不需要在大脑皮层花时间思考,而是直接快速行动。情绪近乎生理本能,全人类的基础情绪反应都十分类似。情绪的触发依靠化学物质,某种化学递质分子在神经细胞之间突然增加,会引起我们强烈的内心感觉,进而催促我们行动。在紧急情况下,这种快捷可以为人节省出最关键的救命时间。例如,如果面前出现一只野兽,一个人不需要在头脑中大数据学习这只野兽的性质,也不需要在头脑中搜索和优化反应路径,而是本能地逃跑,杏仁核中的恐惧情绪打包释放,让“信号”到“行动”之间的路径最短。相应地,当我们产生恶心的情绪反应,也可以在来不及进行化学检测的时间里,迅速远离令人怀疑的食物。情绪的这种打包信号特性来源于数百万年的进化,情绪敏锐的人能在变化的环境中迅速反应,因此留下更多后代。此外,情绪很多时候还起到“内心信号灯”的作用,我们的思维常常会压抑身体和心底深处的欲望,这时常常会触发某些基础情绪,告诉大脑什么地方出了问题,例如理智告诉自己要学习,但悲伤的情绪总是提醒自己失恋的事实。情绪会自动把大脑中某些问题的优先级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