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 5(第6/15页)

“壮观之至……”片冈看着色彩斑斓的海底地形图,抑止不住地感慨道,“真没想到太平洋底竟有如此多的褶皱。”

小野寺回过头看了一眼片冈。

“那是因为按惯例对垂直线方向——也就是高度,进行了特殊处理……”小野寺说,“其实,数千米高的大山脉横贯海底数公里,并不少见。”

小野寺尽管嘴上这么说,但还是被神秘的太平洋牢牢地吸引住了。在巨大的深蓝色太平洋上,集中在东半球的众多的海底山脉群——露出洋面的高高山脉,几乎都是火山列岛或火山群岛。东、西经一百五十度附近,北起北半球的夏威夷群岛、西北的圣诞岛,南至南半球的马克萨斯群岛、土阿莫土群岛、社会群岛、奥斯托拉群岛——这些在地图上几乎用肉眼看不到,散落在太平洋中部像沙粒一样的小岛下面,静卧着雄姿各异的海底山脉。

不仅如此,在南半球国际日期变更线以东到澳大利亚大陆板块之间,其海底地形之复杂令人难以想象!

新几内亚岛、俾斯麦群岛、所罗门—新赫布里底、新喀里多尼亚、贺尔爵、萨摩亚、汤加—克马德克—新西兰这一线海底,几座海底山脉平行排列在这狭窄的海域里。在那儿,是的,如果那片海域没有海水,就完全可以被认为是高山地带。而在赤道的北边,虽然耸立在海底的山脉不像新西兰海域山脉那样险峻,但它们依然支撑着吉尔伯特、马绍尔和加罗林等群岛。

“太平洋东北部的海底山脉并不太多啊。”片冈小声说,“但是,北美大陆到夏威夷、圣诞岛的海底却延伸着好几条像沟壑一样的东西。那到底是什么?”

“是海底断层带。”小野寺心情沉重地答道。

的确,从遥远的阿拉斯加湾到南面的土阿莫土海底山脉,其间的海底像大平原一样平坦而宽广。但是,就在这平坦的海底上,西起北美西海岸,沿纬度由东向西平行排列着数条细长的断层裂缝,几乎占了太平洋一半的地域。从北半球到南半球的海底,断层带有规律地间隔排列着,犹如地壳发生皲裂一般。

“心里真不是滋味……”片冈说,“总觉得地球好像是被切成了碎片。”

“最北边的那个不知道吧?沿北纬四十度呈东西排列的是有名的门多西诺海底断层。断层自北向南北长达一千多公里,被东西走向的断裂带挤压。此外,它的下方是:一直被当作典型的海底断层研究的马来断裂带;从墨西哥海域延伸过来的克拉里昂断裂带;紧靠赤道北边,从北纬十度附近向南面倾斜,在这几条断裂带中最长的克利珀顿断裂带。它们从西经一百五十度到一百四十度,蜿蜒三千多公里。南半球的那些断裂带就不知其名了。”

“请注意……”

田所博士拿起一根小棒,指着南美洲智利海域。

“太平洋之如此广阔,是有其原因的,目前,海底调查还没有进行到那一步。但显而易见的是,太平洋中央海域由地幔上升而隆起的山脉是与大西洋海岭、东太平洋海岭连成一片的。正如大家所看到的那样,海底山脉从印度洋的中部北上向印度半岛西海岸延伸,形成了马尔代夫 、拉克代夫两个岛屿。依据威尔逊的理论,那就可以解释为,正是致使海底山脉隆起的地幔上升以及地幔向山脉两侧移动的板块运动,将之前从亚洲分离的印度大陆向北挤压,使之与亚洲大陆碰撞,造成其边缘处隆起,才形成了喜马拉雅大褶皱,现在,它恐怕依然是喜马拉雅山脉增高的原动力。印度洋海底山脉的分岔进入红海,在这儿形成阿拉伯半岛与非洲大陆间的裂谷,目前,这条裂谷还在不断扩大。这个分岔从埃塞俄比亚的阿比西尼亚高原向南,经乌干达、肯尼亚、坦桑尼亚、马拉维、莫桑比克穿越赤道,又在这儿形成了南北跨越四千公里的,包括有‘大沼泽湖群’之称的洛多夫湖、阿尔伯特湖、维多利亚湖、坦葛尼喀湖、尼亚萨湖和肯尼亚、乞力马扎罗等火山在内的东非大裂谷地带。也就是说,东部非洲是被裂谷沿东西方向撕裂的。那么……”

博士用小棒指着东太平洋的辽阔海面。

“根据刚才的观点,东部太平洋板块运动便可以理解为:导致东南太平洋海岭上升的地幔,向西北方向形成了表层地幔流。其证据之一就是土阿莫土、圣诞、夏威夷等东太平洋的系列岛屿群都呈东南至西北走向,而且,越往西北方向走,其火山的年代越古老。该板块与西太平洋板块相撞后陷至地球内部,下陷的裂缝形成了西太平洋弧形列岛特有的长海沟。海沟一带存在着负重力异常带和地热流异常带,这证明了比地壳重且热量大的地幔物质就是在这儿被吸升到地壳上的。那么——从阿留申弧形列岛到太平洋近亚洲边缘一带众多特有的弧形列岛的形成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我们怎么解释日本、东南亚、大洋洲东部海底那极其复杂的海底地形?又如何解释沿着众多的弧形列岛而形成的火山带和地震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