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 5(第4/15页)
田所博士看着小野寺。小野寺下意识地咽一下唾液。
“我在调查的时候,还注意到另一个现象。这个现象一直在我的脑海里萦绕,我尽力想弄清该现象。本次调查将全力以赴针对这个现象进行考察。我想调查的是,沿日本海沟地下的地幔对流是否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
“地幔对流是什么?”邦枝问,“请解释一下好吗?”
“嗯……”田所博士咬咬嘴唇,沉思了一会儿,铁青色的脸庞上又重新浮现出一丝生气,“好吧。虽然这里有像幸长那样了解地质学的专家,但也有不太了解的人吧。那么,我就简单扼要地讲一讲。”
博士按了一下开关,黑板从天花板上徐徐地降落下来。幸长忽然想起,以前曾听过博士离题万里却十分有趣的课。博士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漂亮的圆,像圆规画的一样,然后又再在里面画了一个小圆。
“地球的内部构造,中心部是像蛋黄一样的地核,周围是像蛋白一样的地幔,最外层的叫地壳,薄薄的地壳,这些都是中学就学过的。”
博士用粉笔“咚咚”地敲打着那个圆。
“正确地说,地核分为内核和外核,地幔也有上层和下层之分,地壳是由花岗岩层和玄武岩层组成的。地壳同地幔之间,有一个叫做‘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的十分明显的分界面,不过,这些细微之处倒无关紧要。人们一般认为地幔是固体,外核是液体,内核还是固体。这是从地球内部地震波的传播方式所推定出的。当然,地核里聚集的是重物质,地幔次之,地壳则是由最轻的物质构成的。地球中心的压力推定为三百万个大气压,温度是六千摄氏度左右,地幔与地核分界面附近的温度是四千二百摄氏度,在地幔与地壳分界面附近,大陆板块地下的温度是六百到八百摄氏度,而在海洋底部的温度最多是二百摄氏度左右。顺便提一下,地幔的厚度大体上是地球半径的一半——两千九百公里;相比之下,地壳的厚度最小,大陆部分仅有三十公里,海底更薄,最多只有五公里。大陆板块像冰山一样悬浮在地幔上方的玄武岩层上。也就是说,在喜马拉雅、安第斯这些高山所处的地带(这里包括露出地面的部分和洋底的部分),它的形态就如同是大陆板块深深插入地下一样……这就是所谓的地壳均衡说。而且,构成地壳表面的‘板块’被很多‘裂缝’所分割。”
听了这一席话,小野寺总觉得脚下的地板好像已经融化一样软绵绵的,心里不禁有些害怕。虽然人们常说“如大地一样安如磐石”,但实际上,人类却是站在一个直径一万二千七百公里的岩质行星表面的薄膜上,连同他们的文明、历史以及生物的全部进程都在……大洋底仅厚五公里的 ……只有地球半径的一千二百五十分之一的厚度上——如同站在一个厚度仅为0.2毫米、直径50厘米的气球上!
“再说地幔,其构成的物质一般都认为是橄榄石。从地震波传播的方式看,尽管通常认为它是固体,但从超长时期——即地质年代上看,它似乎是像液体一样发生着对流,这一点,最近已经越来越明确了。最早在1929年,在魏格纳有名的‘大陆漂移说’最为流行的时候,爱丁堡大学的霍尔姆斯就对大陆漂移的原动力进行了假设,此后,随着魏格纳学说不再时兴,这个假设也被遗忘了。最近这十四五年间,随着大洋底调查的深入,又出现了许多现象,这些现象只有通过那些假说才能解释。虽然有人认为这种现象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英国的兰凯和布莱克从古地磁学领域重新证明了地球曾发生过‘大陆漂移’——有所不同,但多伦多大学的威尔逊却再次把它与大陆漂移的原动力联系在了一起。总之,地幔在地球深部,每年以一至二厘米的速度流动,在地表附近的某些地方,甚至以二至六厘米的较高速度在地壳下流动,这就带动了地壳表层板块——尤其是大洋板块的移动,并且带动巨大的大陆板块移动,从而导致大陆边缘地带形成高大绵延的大褶皱山脉……片冈君,世界地形图……”
片冈操作按钮,投影台上立刻出现了色彩斑斓的世界地图。
“要不要投到大屏幕上?”片冈问,“那样更容易看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