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 5(第5/15页)

黑板旁降下的大屏幕上显示出清晰的地图,田所博士站在前面,两手背在身后,继续讲解道。

“全世界的大规模的深海海底调查,不过是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才开始的……”博士用圆珠笔指着大西洋,“而且,由于发现海底的地热流量同大陆板块的地热流量几乎相等,而这一事实又与过去所提出的预测相悖,因此‘地幔对流说’再次被采纳……复杂的理论在此就不多说了。大陆板块上的花岗岩中所含放射性物质的热量是地热流的最大成因,但只含有微量放射性物质的海底玄武岩地壳也存在同大陆板块一样的热流量。 对此,我们只能认为是:地球深处的内部热量由于地幔的对流而被搬运了上来。大家都知道地幔内部几乎不含放射性物质,而且,即便是地幔含有放射性物质,其热量也只能通过热传导极小的地幔以传导的方式输送到地壳。如果是这样,那么,地球诞生之初——即四十五亿年前地下仅数百公里处所产生的热量,经历漫长的岁月后,现在才终于到达地表。因此,我们不得不考虑,大洋底的地热流是由于地幔的对流从地球深部带出的东西。请看这儿……”

博士将圆珠笔沿大西洋的中心地带滑动着。

从北极圈冰岛附近开始,在南、北美洲大陆与非洲西海岸之间形成“S”形的大西洋中心地区,巨大的中央大西洋海岭纵贯其间,其跨度逾千米,高度逾三千米,且呈完全相同的“S”字形,延伸至遥远的南极圈。

欧洲大陆、非洲大陆西海岸同北美洲、南美洲大陆的东海岸的凹凸部分正好能相互拼合在一起。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南、北美洲大陆在白垩纪以后,从欧洲、非洲分离向西漂移的假说最初得到的启发就在于此。

“从北极圈到南极圈,纵贯南北大西洋中央的巨大的海底山脉——也就是大西洋海岭,它以其怪异的特性备受关注。就是说,在这个海拔三千米的山脉中部有一条深深的纵向断裂谷,沿着断裂谷的中线一带,地壳热流量大得异常惊人,大西洋海底地震的震源几乎都集中在这些山脊处——如此等等。根据这些特性,威尔逊提出,大西洋海岭正处在地幔对流的上升通道,地幔对流从地壳深部上升到地表,再向两侧分流致使板块移动,而板块移动导致魏格纳所说的古代大陆——‘泛古陆’——形成巨大的裂缝,并成为将南、北美洲大陆向西挤压的原动力。后续的调查越来越印证了这一学说的正确性。我们知道,地壳挤压出断裂,断裂带上形成的海底山岭——即因地幔对流而隆起的部分,它将遍及世界各大洋的海洋底部。”田所博士稍稍停顿了一下,环顾四周,低声道,“但是,迄今为止,地幔对流和海底山岭的相关结论都只是通过一些旁证归纳推理得出的,能够揭示其对流真相的更直接的、权威的证据还在探索中。不过,根据我自己研究的尚未发表的方法,不但能够制作出极为详尽的地幔对流示意图,还能综合分析过去不曾认知的众多新现象,并在研究分析的基础上,预测未来将出现的全新现象,对此,我很有信心。”

幸长隐隐感到有点心跳加速。田所博士的理论和发现……如果现在向全世界的学术界发布的话,那将会引起怎样的轰动!然而,现在,是绝不可能的。不仅如此,田所博士的预测,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追溯历史,可以说,自人类开始对地球进行观测以来的短暂时间里,还从未出现过——但是,那样的事情真的可能发生吗?……至少现在,幸长实在不敢相信……

“那么……”博士按了一下调节器,把世界地图的太平洋部分推至画面的中央。“那么,太平洋的情形怎样呢……”

小野寺颇感兴趣地探出身子。

太平洋!

宽阔宏大的海洋!从东经一百二十度到西经八十度,东西跨度几乎绕地球半周,从北纬五十度到南纬六十度,其南北跨度也绕地球的半周,如此广袤的球形海洋……如果沿北纬六十度这条纬线来横切地球,那么,有半个球几乎被圆拱形大洋水面所覆盖。

在这片汪洋大海上,除了几处像米粒一样散落的岛屿以外,全无陆地踪影,它的周围被若干块像彩带般垂落的弧形陆地包裹着。大洋东边是南、北美洲大陆凸起的西海岸线,其中南有落基山、安第斯山的大褶皱;北有像金丝带一样悬挂着的阿留申群岛,顺势而下,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琉球群岛镶嵌在欧亚大陆的东边;从日本列岛中央再向南,有小笠原—马里亚纳群岛,它们与台湾岛、菲律宾群岛共同组成了宽广的菲律宾海底盆地。南半球的东部呈纵贯南北的弧形地带,北有新几内亚、所罗门、新赫布里底群岛、新喀里多尼亚列岛,南有萨摩亚、斐济、汤加、克马德克和新西兰……这一系列太平洋西岸的弧形列岛,在其海底形成一条巨大的海沟,深深地嵌入大洋底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