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 5(第11/15页)
这样的话——幸长心想,也可以认为,在日本东北部的中源、浅源性地震带上,有一个角度为三十四度的斜面,而日本列岛恰好就横跨在这个大洋板块上。现在,日本列岛火山带虽然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向东北延伸的深源性地震带相距五六百公里,但是,在日本向东南方向漂移数百公里以前,日本列岛火山带与地表还是有二百多公里的错位——不,它一定更邻近且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地区平行。只有日本列岛被日本海涌出的地幔向南方挤压而移动,致使震源带和火山带之间有一个倾斜界面,该界面的地下深部倾斜度达到一定限度之时,与表层部形成更小的角度。
这么一来——幸长想到这儿,浑身不由一紧——还是让我不幸言中了。7月初去小笠原群岛调查“一夜之间沉没的岛”的时候,当被田所博士问及原因时,自己不经意间说出的那个回答肯定没错。
大洋上的弧形列岛是由持续的造山运动所形成的,也可能是大陆西移被留下来的吧?——至少可以说,马里亚纳—小笠原火山弧还在延续。当这岛弧受到菲律宾海盆中央以帕劳—九州海岭为中心涌出的地幔挤压,更是经过数千万年的岁月向东移动之后……也许,那儿会隆起形成巨大的列岛,如果那里的地幔对流的形态在之前没有发生变化的话。
是地幔对流形态变化——幸长想到这儿,不禁吃惊地再次注视着田所博士。
原来如此!那个……发生变化吗?进展迅速吗?要多长时间?
“可是……”田所博士向幸长投去了犀利的目光,“纽卡斯尔大学的兰凯先生从古地磁学的角度再次提出‘大陆漂移说’的时候,就举一个奇怪的事例,说美洲大陆向西移动的大陆漂移现象是在近期——距今仅两亿年的中生代侏罗纪到白垩纪之间突然发生的。那是个什么学说?你还记得吗?幸长君。”
“记得……” 幸长感到喉头有点刺痛,“是钱德拉塞卡极限……”
“是这样的。在印度裔美籍大天文学家钱德拉塞卡做过一个很有趣的计算。大家再看看地球的剖面图。地球中心在地幔的下面有一个像鸡蛋黄一样的东西,那是地核。现在,这个地核的大小已超过地球直径一半以上,大约有七千公里。但是,地核在诞生初期应该是很小的,随着地球因自身重力而产生的收缩,使其内部的压力和温度升高,继而地核发展壮大。但是,随着地核的不断增大,其外围的地幔对流状况也会发生改变。最初,比如它是从南极上升,在北极下降形成一个大旋涡,随着地核直径的增大,这个旋涡又从赤道开始向两极分流,使之变小。但这个变化不是连续性的,当地核的大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旋涡会突然被搅散,生成若干个新的小旋涡。这一点通过钱德拉塞卡的计算得到了证明……”
田所教授指着世界地图的大西洋部分,像辅导孩子似的,用缓慢的语气一句一句地讲解着。
“大约距今两亿年前时,紧紧连在一起的南、北美洲突然与欧洲、非洲呈东西向分离的缘由就在于此。虽然那时大陆移动的痕迹在地质学上还没得到承认,但是,这个时期聚在一起的陆地之所以突然分割成几块,开始向四周漂移,是因为在中生代时期之前,地幔对流的旋涡很大,地幔上漂浮的陆地向一个地方集中,但突然间,旋涡的状况发生了变化,地幔内生成了许多小的旋涡,于是陆地便被分成几块,开始向四周漂移。这样的解释是成立的……”
田所博士的语调比最初时降低了许多,变得柔和了。
但是,对于听者而言,还是清晰地感到博士的讲话声愈来愈大。室内一片寂静,大家都屏住呼吸,紧紧地盯着博士不断张合的嘴角。博士的背后,计算机的灯光不断闪烁,室外呼呼的风声和波浪撞击声渐渐变得大起来。
小野寺发觉自己不知什么时候手心已捏出了汗。他条件反射连忙去擦额头,结果也是汗淋淋、滑溜溜的。
是啊……小野寺想。是这个道理呀!
自从小笠原之行第一次见到田野博士以来,今天才终于明白这位像着了迷似的、近乎癫狂的学者,到底是在寻求着什么。博士沉迷其中的那个意象的东西慢慢地显示出了全貌。小野寺也已经大致明白那到底是什么东西了。但是,尽管如此,他仍然还是没有揭开最后面纱的勇气。他的整个身体变得僵硬,紧张得一身发凉,腋下渗出了汗,不知不觉中,正一步步地向着真相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