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瓦卢瓦还是金雀花? 13281340(第8/8页)
一些远离事件中心的观察者也同样感到恐惧。教宗本笃十二世给巴黎送去6000金弗洛林用来救济难民。负责分配教宗赠金的厄镇教区执事长留下了一份书面报告,其中提到7879名领受救济的战争受害者,其中大多数人都极度穷困(但是他没有估算战争中的死亡人数),几乎所有人都是纯粹的农民或手工业者。他还记录了174个教区在战火中被焚毁的情况,大多数教区连同教堂在内都被烧得一干二净。
当前,爱德华比任何时候都缺钱。他用最后一点钱收买了雅各布·范·阿特维尔德,与之建立了联盟,之后将儿女和正在怀孕的妻子留在根特做担保人,返回英格兰继续筹钱。(他第3个得以长大成人的儿子就是在根特出生的,当时他并不在场,这个儿子此后被称为“冈特的约翰”,冈特就是根特在英国的名称。)研究百年战争的著名历史学家爱德华·佩鲁瓦写道,在这个时候,“除了爱德华三世之外,所有人对战争都不抱希望”。
1340年2月6日,爱德华在返回英格兰之前,在根特主持召开了一场令人难忘的会议。他当众穿上了绘有法兰西纹章的罩袍,在四分格的盾形徽章上,左上和右下为天蓝底金色百合花纹章,右上和左下为他自己的红底金色狮子纹章,他把自己装扮为法兰西国王。(据说,这个主意是雅各布·范·阿特维尔德提出的,这样一来,爱德华就不仅仅是佛兰德斯枪兵团的同盟,而是他们的国王了。)此外,爱德华还发表了一份精心措辞的声明,这份声明不仅是对法国贵族们说的,也针对平民。他承诺“恢复我们的祖先圣路易时期的法律与习俗”,减免赋税,停止铸造劣币,“在贵族、高级教士、大商人和忠诚的封臣们的建议下治理国家”。他把自己打造为地方独立势力对抗瓦卢瓦王朝中央集权的代表,为法国提出了瓦卢瓦家族统治之外的第二选项。
爱德华又向腓力寄去一封言辞挑衅的战书,要求同他在战场上一争高下,“夺回你从我手中夺走的本该由我来继承的王位”。这场战斗要么由两位国王以骑士比武的方式进行——这非常符合骑士精神,但并不公平,因为腓力已经47岁,而爱德华才28岁;要么由双方各派出100名精锐骑士参战。
爱德华从未取消这一挑战,因此瓦卢瓦和金雀花王朝之间的争斗永不停息。虽然未能使法国国王与他一较高下,爱德华三世还是展现出了超人的决心和机会主义倾向。相比之下,以中世纪的标准来看,腓力六世已近老年,完全处于守势。虽然腓力标榜自己喜爱骑士比武,但他成功地引诱爱德华入侵法国,又拒绝与其战斗,准备静候其耗尽钱财,不战自败。
① 与查理四世拥有同样的祖父母。
② 中世纪法国地位最高、最为显赫的十二大贵族,包括:兰斯大主教、拉昂主教、朗格勒主教、博韦主教、沙隆主教、努瓦永主教、诺曼底公爵、吉耶纳公爵、勃艮第公爵、佛兰德斯伯爵、香槟伯爵和图卢兹伯爵。
③ 这个术语在本书中多次出现,为简便起见,后文一律翻译为“重装骑士”。需注意的是,不要将“重装骑士”与“骑士”(knight)相混淆。“重装骑士”(man-at-arms)是一种军事单位,指代中世纪盛期至文艺复兴时期装备精良、擅长使用武器的战士,既包括贵族及其扈从,也包括雇佣兵。“骑士”(knight)则是一种头衔,经特定仪式由国王或封君授予,在中世纪盛期的大部分国家属于下层贵族,并逐渐形成了一套被称为“骑士精神”的行为准则。“重装骑士”(man-at-arms)和“骑士”(knight)经常混用。一般而言,有能力置办一套装备的“骑士”阶层成员都是“重装骑士”,而“重装骑士”不一定属于“骑士”阶层。此外,“重装骑士”也不一定都是骑兵,骑马(mounted)作战的是重装骑兵,徒步(dismounted或on foot)作战的则是重装步兵。
④ 从爱德华三世开始,他要求他的大法官坐在一袋羊毛上,用来象征羊毛贸易对英王国经济的重要性。担任此职位的人从中世纪起一直到2006年还兼任议会上院议长;2005年英国宪法改革法案将这两个职位分开了,上院议长仍旧坐在这个席位。因此,“羊毛袋”还指英国上院议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