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绝对复杂的游戏(第4/8页)
美国战争部在派遣美军第一师匆忙奔赴法国后,把其余部队留在国内培训。随着大量美国士兵跨越大西洋,如何部署美军便成了一个争论话题。协约国的指挥官都希望把美军吸收入自己的部队之中,其中英国表示出最强烈的愿望。潘兴断然拒绝了他们,这位以沉默自信的美军指挥官与欧洲人想象中的美国人截然不同。他明确地告诉欧洲人,美国远征军必须在完成准备工作后才投入战斗。美军是一支自治军队,在英军和法军之外独立作战。首先,他需要给即将上前线的美军更多的培训。
其次,他要决定在何处部署美国远征军。战线的北面是英军的主阵地,美军将不会部署在那里。香巴尼地区是通往巴黎的必经之路,由贝当的法军防守。剩下的是东面,就是凡尔登以南地区。潘兴对这个地区比较满意:如果能在这个地区突破德军防线,占领铁路中心麦茨,德军将严重受损。他在洛林地区的肖蒙(Chaumount)建立自己的总部。美军第一师就在附近接受训练。随着更多美军士兵到达,第二师也集结完毕。美军的士兵住在谷仓里,军官寄居在有空闲卧室的农夫家中。在潘兴的中层军官中有着未来战争的军事巨人:道格拉斯·麦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乔治·马歇尔(George Marshall)、乔治·巴顿(George Patton)。
潘兴本人并不十分了解西线的局势,虽然他是一位有能力的决策者,但他并不是一位军事天才。他漠视盟友给他的忠告,坚持认为战壕战的纪律是第一要务。他有一股新人常有的勇气,坚持面前的战斗是运动战,就是要突破和冲锋。他忽视机关枪给他的步兵的伤害,视步枪是胜利的关键(他的部队因为他的这个错误认识而伤亡惨重)。
为美国远征军提供给养困难极大,不仅是因为远离美国本土,还因为远离法国的海岸线。美军获得三个港口卸载不断膨胀规模的运输船队。法国人不愿放弃对连接海港和美军战场之间铁路线的控制,但是美国人最终用贿赂获得了法国人的支持。法国人获得300辆美国制造的机车头,而美国人获得几百英里的铁路。
除了数十万美国士兵外,有数百万吨的货物需要从海港运走。潘兴在巴黎建立一个办公室管理物资采购,委任自己的朋友芝加哥银行家查尔斯·盖茨·道斯(Charles G. Dawes,后来成为美国副总统)进行管理,并为他新创造了一个职位——陆军准将,美军到大战结束时一共采购了1200万吨物资,比从美国运输来的物资还要多。美军每天需要的物资供应都不一样,管理工作必须高度动态,这个物资采购系统曾经接近瘫痪。管理的难度来自有大量的具体细节需要处理。比如,有一项任务是给美国远征军装电话。这项任务需要铺设2.2万英里(约3.5万公里)长的电话线,另外从法国人那里租用1.2万英里(约1.9万公里)电话线。美国战争部为了响应潘兴的要求,寻找到数百名能说法语的接线员,把他们征募入伍,并送到法国工作。
尽管美军进行了大规模的准备工作,可是许多英国人在5月初的时候几乎不知道美军的存在,甚至连许多法国人也不清楚。在伦敦,劳合·乔治被迫派遣更多的军队去欧洲大陆。与此同时,他还必须向难控制的公众表示自己绝对不漠视任何停战机会。英国政府采取了两方面的措施。一是加大征兵范围,计划征召5万矿工和其他工种的工人,这些人以前不符合征兵要求。外交大臣鲍尔弗5月15日在英国下院的一次讲演中宣布,英国准备进行停战谈判。英国的条件只有一个,这个条件符合所有人的期待:德国必须宣布恢复比利时的战前自治状态和中立地位。这给了德国一个机会。但是,像德国首相赫特林、外交大臣库尔曼这些本来可以给予正面回复的人,此时仍然处于鲁登道夫的阴影下,鲁登道夫拒绝任何折中方案。一周以前,德国在5月7日与罗马尼亚签署条约时,再一次显示受鲁登道夫支配的德国政策的本色。德国与罗马尼亚签署布加勒斯特条约,强迫罗马尼亚为附庸国,再次表现出与签署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条约时一样的缺乏远见和贪婪。大部分罗马尼亚油田被迫租借给德国99年(维也纳获得24%的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