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尼韦勒的进攻(第5/9页)

奥匈帝国已经极度虚弱,几乎就是一个空壳,愤怒的柏林政府几乎不想再帮助这个帝国维持下去。新皇帝卡尔一世还不到30岁,为人虔诚、诚恳,是一个有教养的理想主义者,在继承家族的皇位前,从来没有受过任何政治方面的培训,也没有任何行政管理经验。他真心地希望能保持帝国的完整,希望能把他的人民从未来的屠杀中解救出来。3月,他着手做一件自大战开始以来最唐·吉诃德式的计划。他的妻子有两个弟弟,西斯特王子和赛维尔王子,他俩早前在比利时军队里充当担架手。卡尔一世任命这兄弟俩为自己的特使去跟协约国进行和平谈判。他的用意很好,却非常幼稚,他竟幼稚到忘记告诉德国他的想法。德国最终知道了这件事,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德国认为卡尔犯了严重的罪过,他的行动无异于为了救自己而切断连接着德国的缆绳让德国独自漂流(卡尔似乎没有计划这样做)。后来,巴黎的报纸披露了他计划中的细节(卡尔承诺把阿尔萨斯和洛林分给法国,德国对此感到惊骇),卡尔变得惊慌失措,谴责报道是恶意编造。法国人此时认为他不仅是一个笨蛋而且是一个骗子。

卡尔一世的努力注定失败。开始的时候,他的建议引发了一些兴趣,伦敦的兴趣较浓,但是,谈判后来发现不分拆奥匈帝国就谈判不出和平。俄国、意大利、罗马尼亚都曾获得承诺可以瓜分一块卡尔的遗产。英国和法国无法形成统一意见去履行过去做出的承诺。卡尔的主动出击看来只不过是一个无能政体临终前最后的叹息而已。

如果把德国看作一座比土耳其帝国、俄国、奥匈帝国更坚固的宝塔,那么这座宝塔的基础开始出现严重的裂缝。德国处于饥饿之中,每个人面粉定量在4月中继续下调,成百上千的工厂工人开始罢工。随着物价继续上扬,数万矿山工人、钢铁工人和军需品生产工人举行罢工,要求涨工资,要求改善伙食。在这些动乱之后的深层原因是人们对无休止战争的厌倦和人们对悲惨战争的痛恨。德国的政党是公民意见的气压计,虽然他们在制定政策中没有发言权,但他们开始争论如何结束战争和如何利用战争的经验进行体制改革。3月,德国议会建立了一个特殊委员会,研究德国宪法改革问题。4月,德国社会主义分子响应俄国同志的号召,要求实现没有吞并和赔偿的和平。

不仅鲁登道夫和德军高层指挥官诅咒这类的想法,德国社会中最有影响力的团体也表示反对。这些团体包括:普鲁士容克贵族、德国工业资本家、保守派、中偏右的政党,这些团体反对一切需要他们交出手中已有权力的改革。这些团体在公众中并不缺少支持,他们不费什么力气就能说服德国普通公民接受他们的一个观点,停战协议必须赔偿德国在战争中的损失,停战协议还必须增加德国的安全保证,比如,允许德国吞并比利时的列日。在德国,疯狂的战争宣传不允许有和平谈判,其他交战国也有类似情况。战争宣传灌输给德国公众几个信念:协约国引发战争,企图毁灭德国;协约国因从事战争而违反了国际法;协约国军队犯下令人发指的暴行。对那些相信这些宣传的人来说,他们绝不相信德国能接受一个不对侵略者进行惩罚的和平协议,他们要求德国有权再次发动攻击。

贝特曼–霍尔威格头脑比较冷静。他常改变主意,喜欢搞折中,他的朋友和敌人都被他激怒了,但他有一个不变的信念,德国唯一的希望就是和平谈判。他认为德国应该进行宪法改革,或者说是要民主化,只有民主化才能提高国家的整体士气。他在4月份公开支持取消普鲁士的三级选举制,在这种选举制度下,所有政治权利都归属于有财产的阶层。贝特曼知道,战争使这些安排变得难以维持,因为人民再也不愿容忍那些有财产的阶层。然而,他的改革建议非但没有产生任何结果,却增加了许多有影响力的敌人。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变得更加肯定他是一个披着官僚外衣的激进分子,必须把他清除掉。德皇是一个喜欢闲聊的人,说话越来越没有确定性,他基本上同意贝特曼的观点。由于他坚持不替换贝特曼,保守派越来越蔑视他的存在,他变成了一个边缘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