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甘蓝和潜艇(第5/6页)

同时,由于这部法律肯定会产生大量便宜劳动力,于是政府大量增加订购军品。黑色火药生产定额翻倍,达到每月1.2万吨,轻型炮弹的生产定额也翻倍,达到每月3000箱。机关枪的生产增长了3倍到每月7000挺。步枪的生产提高到每月12.5万支。

这部兵役法的执行情况没有像鲁登道夫希望的那样好。他曾经建议将妇女纳入这部法律的适用范畴,特别要包括没有孩子的战争寡妇,他抱怨说这些寡妇闲混日子。他建议关闭学校和大学。他提这些建议时往往不考虑现实状况,比如,当时失业的妇女人数已经大大超越工作机会,再比如,当时所有健康的适龄男子都已经穿上军装了。实际上,德国议会批准的是一个有删节的文本。然而,即使是删节版,该法律中的条款也难以执行。最后,德国的官僚机构害怕这部法律,工人和工会痛恨它,它变得毫无效果,很快被抛弃了。

新生产定额经常做不到。但是,大战进入第3年后,交战国都在提高生产定额。他们把所有人、生产能力、几代人在工业化进程中积累的财富都投入到相互毁灭的努力中。大战时间越长,他们投入的越多。各国的实力都有所下降,壮年男子越来越少,而重要的矿产品更少,但是各国奋战到底的决心却变得越来越强劲。几乎任何看似有道理的手段都可以使用,不必顾忌会被指责走极端。

于是,这就产生了一个基本问题:所需的钱从哪里来?交战双方究竟如何负担巨大、漫长的战争呢(德国、奥匈、土耳其、保加利亚是交战一方;另一方由英国、法国、俄国、意大利等国组成)?

简单地说,答案是所有国家都无法负担。所有的国家连想都不愿去想。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历史上最大的屠杀之一,规模仅次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个进程,在这进程之中,所有的大国,无论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都从繁荣的堡垒转变成贫困和债务的污水池。大战是走向毁灭之路,财政崩溃是众多毁灭的症状之一。

战争的发展趋势并非无法预见。19世纪,技术进步加速,各国军费大幅增长。未来的全面战争代价如何?这是欧洲各国政府最想知道的大问题。1898年,一个名叫伊凡·布洛克(Ivan Bloch)的俄国人写了一部长达6卷的研究著作《未来战争》,他在这部书中断言大国之间的战争意味着“不是打仗,而是饥荒;不是杀人,而是让国家倒闭、社会组织崩溃”。他预言这类战争持续时间不会长,因为交战国在财力上无法支持。12年后,英国人诺曼·安吉尔(Norman Angell)出版了一本畅销书《大幻觉》,他在这本书中预言,即使是战争的赢家也不可能从战争中获利。安吉尔说:“军事力量,根本无法帮助社会和经济,也无法帮助发动战争的国家变得繁荣。”这个警告似乎可信:当安吉尔的书出版发行时,所有的强国正每年花费数千万甚至上亿美元扩充陆军和海军。各国在大战前的4年和平期间一直在增加军费开支,大部分增加军费开支所需的钱要靠借贷。只有英国能平衡其财政预算,因为英国是欧洲最富裕的国家,而且军队规模也比其他国家要小。

没有人能预见到工业化国家有能力连续打几年的仗,即使挥霍尽国家财富也不会垮台。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尔·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是个非常机敏的人,但他也是在有了一年的战争经历后,才理解到全面战争不会导致全面的经济崩溃。他在1915年9月写道:“只要一个国家还有人和货品可供政府用钞票购买,如果人们愿意用钞票买东西,他们花钞票所带来的消费增量马上就会被价格上扬所阻止。”他的结论是:国家不会因害怕倒闭而停止打仗。只有等到国家的人力枯竭、自然资源耗尽、战斗意志消失后,国家才会停止战争。大战的发展历程完全证明了他的话正确。

大战开始后,交战国都抛弃有节制发行货币的伪装。早在1914年10月,英国财政大臣劳合·乔治劝告战争办公室,不需要每次想买什么都先来找他批准。各国的情况基本一样:各国政府都不担心花钱多,而是担心军事领袖是否在做所有应该做的事去战胜敌人(这意味着买一切可以买的东西)。制定财政预算不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