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凡尔登:准备(第8/8页)

大战前几年,杜沃蒙(Douaumont)、沃克斯(Vaux)这两处凡尔登最大的堡垒上都覆盖着防护壳,当时最重型的大炮也不能将其摧毁。在大战爆发的时候,凡尔登这个词代表着一个10英里(约16公里)宽的军事区,这个军事区被默兹河一分为二,其中包括12个主要堡垒、8个较小型的据点、40处挺着炮口的多面堡。

凡尔登在大战最初的几周里发挥了至关紧要的保护作用。它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当法军从马恩河撤退后,凡尔登抵御德军维持法国防御线不破,这其实也就是设计凡尔登的目的。1914年10月,凡尔登几乎孤零零地伸入德军防线。1915年初,德军想占领凡尔登,但失败了。从此,凡尔登所在的战场平息下来,霞飞则开始削减凡尔登的火力。最终,80%的大炮被转移到其他战场。兵力被削减到相当低的水平,每位在场的军官都暗自吃惊。

截至大战开始的时候,阿尔萨斯、洛林曾被法国人占据,后来又被德国人夺回,其归属难以确定。这两个地区的人口大部分说德语,文化也偏向德国,即使在今天,该地区用德语的地方也比用法语的要多。但是,人心归属混杂。这两个地区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属于法国,留在法国相当长的时间,所以对共和政体有同情心,不受德国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的影响。普法战争后,柏林直接控制这两个地区,而不像其他德国州一样拥有自治权。人们不喜欢普鲁士人,因为他们看上去像入侵者。另外,大多数阿尔萨斯、洛林的居民是天主教徒,大战前的法国政府比较好战、比较反天主教职者(当时法国的偏见很强大,即使是高级法军军官也被人怀疑),许多人因此对法国存有戒心。

普鲁士人的做法似乎就是在故意把阿尔萨斯、洛林的居民推向法国的怀抱。1913年,一名普鲁士中尉侮辱察贝恩镇的居民,用剑刺伤一名抗议的平民,但柏林方面既没有给予纪律处分,也没有道歉。反柏林的情绪高涨,当地官员的过度反应使局势恶化。1914年8月,人们因为蔑视德国军事当局而没有给予德国总动员令以积极响应。

德国总动员进展平稳,但在整个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只有8000名自愿者,在1.6万被征入伍者中有四分之一生活在海外,他们被命令入伍。许多入伍者的忠诚度不高。当他们知道有极多的人被送往东线时,他们很生气。有7000名阿尔萨斯、洛林居民偷越边境加入了法军。

最后,有3.8万名阿尔萨斯、洛林居民加入了德国军队。他们开小差率很高,每万人中有80人逃跑,而德军的正常情况是每万人只有1人逃跑。德军高层越来越不信任阿尔萨斯、洛林居民入伍者,甚至粗暴地对待他们,这些士兵的离心倾向严重。但德国政府的战后计划被公众所知后,修复相互信任的可能性就更小了。德国政府不打算给阿尔萨斯、洛林自治州的地位,而是给予惩罚:阿尔萨斯划给巴伐利亚,洛林划给普鲁士。

所以,在法国将阿尔萨斯、洛林抢夺回去前,德国政府实际上已经丢弃该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