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再战伊普尔(第4/6页)
4月24日晚上,贺瑞斯·史密斯–多林来到法兰契的总部,这位从大战一开始就担任英军高级将领的老战士,拥有一种稳重性格和勇气,他要求弗伦奇取消第二天早晨的进攻计划。弗伦奇拒绝了他,进攻按计划进行,结果就如同史密斯–多林所预料的那样:数千英国士兵、加拿大士兵、印度士兵伤亡。一支刚抵达的印度部队在穿越一个开阔地带时几乎被消灭光;有几名印度兵终于成功跨越开阔地抵达德军阵地前沿,但立刻就被毒气杀死。在旁边,一个刚从非洲被法国人运输到欧洲的由塞内加尔人组成的步兵团,接受命令接替印度人,遭遇毒气攻击,陷入混乱。他们撒腿就向回跑,开枪杀死命令他们止步的军官,一直杀气腾腾地跑回到后勤部队所在地。一支英国骑兵部队被派遣去控制狂暴的局面。第二天,史密斯–多林给英国远征军总部发电报,请求总参谋长罗伯逊向弗伦奇解释如此攻击希望渺茫。他同时建议撤退到伊普尔城附近,通过缩短防御线来加强防御力。总部的回复异常简短。他又发了另一份电报说,如果需要他提交辞呈,辞呈已经准备好了。史密斯–多林很快被遣送回家。
弗伦奇曾得到福煦的保证,霞飞即将派遣援兵。于是弗伦奇就天天发动进攻,伤亡名单每天都在变长。到了5月1日,福煦却突然说法军不派援兵了。实际上,法军正向相反的方向运动,霞飞正在把法军抽调走。霞飞为了展开一次独立的进攻正在把法军调往南方。弗伦奇终于放弃了。他命令部队后撤3英里,后撤到史密斯–多林指出的位置上。史密斯–多林因为给出了一个正确的建议而被解职。
战斗持续着。5月底,由于德军的弹药出现短缺,第二次伊普尔战役才算结束了。德军伤亡了4万人,英军伤亡了6万人。“伊普尔这个屠宰人的深坑毫无利润可赚。”丘吉尔如此称呼这次将挖地道和毒气这两种新手段引入战争的战役。引入毒气,德国人进一步损坏了自己在世界中的形象,美国人更加厌恶德国。理性看,用毒气杀人,与用子弹和刺刀刺穿入体区别不大,也与用炮弹把人炸成碎片区别不大,这些杀人办法并无道德上的差距。然而,在人类感知世界的较深层次上,人类感知到了战争又向恐怖走近了一步,这一步使人类更加野蛮。这不是人类第一次变得野蛮,也不会是人类野蛮的最后一步,但是,德国人此时看上去最野蛮。
背景:穴居人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数百万来自欧洲最先进国家的国民,在地下洞穴里连续生活了4年时间,这不能不算是世界上最离奇的事了。发生在西线的这件离奇之事,历史上从前没有过,估计以后再也不会有了。
有人把西线想象成两个长长的堑壕,并排着从北海一直延续到瑞士。这是个人们最容易犯的错误。西线的实际结构要复杂多了。双方都投入巨大人力,每英里平均有5000人工作,他们采用最先进的技术修建精密的防御系统,通常纵深能达数英里,形成蜿蜒曲折的堡垒迷宫。
虽然英、法、德所用的建造方法略有不同,但防御体系基本的结构类似。第一条战线是真正的前线,这是一条6英尺深、6英尺宽(约1.8米深、1.8米宽)的堑壕,堑壕内驻扎着大量的士兵。其背后1英里(约1.6公里)远处,是一条向前线提供支援的堑壕,有大量士兵集结于此。再向后走,在敌人炮火射程之外,是后备堑壕。除了轻型火炮外,所有大炮都要在这条后备线之外,除非敌人的进攻非常成功,一般敌人打不到这条后备线。
其实,上述描绘也不能算完整。佛兰德斯的地下水丰富,几乎不能挖掘堑壕,于是就用沙袋构筑成沙袋墙做防御。在瑞士山区,由于到处是陡峭的山峦,难以修筑连续的防线。德军的前线包括三条平行的堑壕,第一条是岗哨线,第二条是主力线,第三条是后备线。在这些横向的堑壕之间,还有垂直的连接堑壕,30英尺(约9米)厚的带刺的铁丝网起到防护堑壕的作用,随着战斗越来越激烈,到处布满了机关枪扫射网。这些堑壕像狗的后腿那样弯弯曲曲,所以,敌人即使进入战壕,其火力也会受到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