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再战伊普尔(第3/6页)

第二次伊普尔战役于4月22日下午开始。德国步兵在发动进攻前,进行了48小时的猛烈炮轰,这样的炮轰后来成为典型的步兵进攻的导言。然而,当炮轰声寂静下来后,出现在战场上的不是手拿步枪的步兵士兵,而是6000罐氯气被打开盖子,总共有168吨氯气被释放出来,这种比空气稍重的气体,借着傍晚的微风飘向法军阵地。德军之所以选择氯气,一是因为氯气比较好获得,德国的化学工业生产全世界85%的氯气。另一原因是氯气的杀伤力强:它能使肺失去吸收氧气的能力,受害者被自己分泌出的液体溺死,过程缓慢,而且极度痛苦。法国方面没有人知道这种气体是什么。远看,是白色的雾气。待飘近时,变成黄绿色。其效果明显,令人感到恐惧。每个人都尽全力逃命。顷刻间,法军有一条4英里(约6.5公里)宽的战线被清空。在德军阵地和伊普尔小城之间实际上已经空无一人。为了占领伊普尔,德军不知耗费了多少条性命。仅在几分钟之内,德军在不损失一人的情况下取得了彻底的突破,其彻底的程度要高于英军在5周前在新沙佩勒取得的胜利。

毒气本不应该如此令法军震惊。法军师长费里将军(General Ferry)几周前曾从俘虏那里了解到德军计划用氯气。他通知了法军和英军最高指挥,并建议派飞机侦察发现俘虏所描述的毒气罐的位置,然后用大炮将其摧毁。法军领导层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行动,而只是警告费里将军不应该直接与英军交流,任何报告都应该通过正常渠道。战役结束后,虽然费里提前通知了一个重要情报,但还是被解职了。

这种新武器令德国人也非常吃惊。德军在东线曾使用过毒气,但是毒气在冬天没有效果,俄国人甚至不愿通报给盟友。与东线所用的毒气不同,这次使用的化学物质有剧毒,德国人视其为一次试验,只把它当作作战的辅助性手段,借以警告法国和英国,在西线德国仍然是强大的。由于大量军队被调往东线,德国也没有足够的后备力量利用这次机会向伊普尔推进。尽管毒气保护装置早已开发出来,但没有装备部队。

德军的前锋看到一幕令人惊奇的场景:5000名敌人的士兵背躺在地上,拼命呼吸,被憋闷得处于极大的痛苦中,场景十分恐怖。德军只前进了2英里(约3公里)后,就不敢再前进了。后来,德军指挥官意识到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但机会早就被大量涌入的英国部队、法国部队、殖民地部队填补上了。从此,各国军队都有毒气,也都准备防御毒气。虽然双方都大量使用毒气,但是毒气此后再没有能大规模杀伤对手,从而无法决定战争的胜负。即使在伊普尔战场上,英军和法军只花费了几小时的时间就理解了他们所面对的东西,并找到了应对方案。首先,有人注意到士兵军装的黄铜扣子变成了绿色。从这个现象可推断出那雾气是氯气,因而就有了防御方案:在衣服上撒尿,然后通过有尿的衣服呼吸(或者是袜子),士兵可以使毒气在进入肺部前失去作用。所以,氯气刚被使用,临时防毒面罩就出现了。

第二次伊普尔战役的恐怖不止是毒气和阵地肉搏。加拿大军士布瑞登亲身体会到恐怖的味道。刚开战几小时,他的部队被指派去加强自1914年底以后就没有使用过的一处阵地。“下午6点30分出发,经过圣朱利安去备用战壕,抵达备用掩体,”他在日记中写道,“都是老鼠洞!该死的掩体!到达用木棍和沙包做成的战壕,这就是备用战壕,都腐烂了。根本不是战壕,就是几堆土。发现德国兵的脚从地下突起。尼泊尔士兵实际上是用人体当作沙包。我们旁边的小河里有两具尸体,可能是去年11月死的。一个面部朝下,身子是行军的姿态,行军包在背上。他死了。四周都是恶臭味。水老鼠在一具腐烂的尸体上建窝。看了看带刺的铁丝网。大约凌晨1点,回到掩体,发现着火了。必须行军去圣朱利安,进入一间没有屋顶的房屋,附近没有一间房屋有屋顶。发现我们的袋子和食物被偷了。饿极了。我的烟斗丢了,今天真没有运气。早晨4点睡觉。”

第二次伊普尔战役进入第二天,战场变成典型的西线屠宰场。由于德国不必发动攻击去抢占阵地,所以像往常一样处于防守状态,英军和法军发动一次又一次无法实现既定目标的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