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基础与原理作战行动(第6/19页)

英国海军有组织的后退并未遭到盟国舰队的阻截和骚扰,此后盟国舰队分散,西班牙舰队前往卡塔赫纳,法国舰队返回土伦。西班牙人之后又试图开往加的斯。英国舰队司令率舰出航同西班牙人于圣文森特角外海相遇。英国舰队司令明白,尽管英国舰队在数量上处于劣势,但英国军舰在质量上却处于优势。据说他曾经说过:“英国亟需打一次胜仗。”西班牙人为他提供了一次战术“机会”,他率领舰队奋勇战斗并痛击了西班牙人。西班牙人退入加的斯湾,英国人将其封锁在那里,英国派来的支援部队大大强化了封锁兵力,使其能抽出一支分遣队来对付谣传的法国舰队准备的远征。1798年,纳尔逊指挥这支分遣队在埃及海岸与13艘法国军舰相遇,他在尼罗河一战将其一举摧毁。法国和西班牙虽然在地中海北部拥有优势,但它们居然分成了两部,被各个击破,整个地中海的控制权又交到了英国手中。

早在1797年,法国就与奥地利停战媾和,英国舰队抛掉了这个负担,从而使自己的作战正面从直布罗陀推进至梅诺卡岛,这是由英国直布罗陀驻军总司令在获悉尼罗河大捷消息之后而予以占领的。之后,英国舰队又驶往西西里和那不勒斯,取道仍在法国手中的马耳他推至亚历山大和地中海东部,当时拿破仑就在该处。

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海上独霸的局面从未有过,即使在英国全盛期也是如此。对于海上霸权的争夺也不一定是采取以盛衰为标志的连续作战的方式。尼罗河之战第二年,一支由25艘战列舰组成的法国舰队又冲入地中海,从而打乱英国的部署。这支法国舰队会同15艘左右的西班牙军舰组成一支庞大舰队,驻泊布勒斯特。如果地中海有一个港口能够容纳这样多的军舰,则它们很有可能驻泊在那里,这样,地中海的形势又会再次发生改变。事实上,布勒斯特无法担负起这支舰队的给养。这一结局说明,拥有适当资源的基地的重要,以及英国对海洋的控制还未达到无可撼动的地步,而那时正是英国海军的全盛时期。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有关于在西印度群岛和北美洲的海洋控制权的争夺,以絮弗昂[6]在东印度群岛所进行的战役也最引人注目。

从上述的地中海的实例中可以看出,一支海军兵力在远征或前进中,需要拥有设施适当和位置合适的当地基地。美国独立战争时期,也曾发生过类似的实例。1782年和1783年,法国和英国各自在东印度群岛的海军部分舰队实力大体相当。在印度斯坦东侧的科罗曼德尔海岸成为两支舰队的战场,这里严重受当地海岸条件的限制。自1782年11月至次年3月,东北季风强烈吹向海岸,海军根本无法协同作战。这一期间,英国人只能撤至拥有修船设施的孟买。除毛里求斯之外,法国人再无更接近的类似港口,他们此前所进行的战役均遭失败,正是由于他们在科罗曼德尔海岸或其附近缺少一个前进基地。1781年,荷兰加入反英阵营,英国从荷兰手中夺走了位于锡兰东北海岸的亭可马里港,也就是说已将作战正面从科罗曼德尔海岸向南延伸。遗憾的是,英国未能及时在该港设防,法国舰队司令絮弗昂迅速地一举占领了亭可马里港,从而获得了一个前进基地。当冬季来临时,他便率舰队进入港内,近距离监视战场。这也对法国的盟国荷兰产生了很重要的政治影响。英国舰队前往孟买,其返航所需的时间就要超过四个月甚至更长。如果英国还拥有亭可马里港,则法国舰队就只能开赴毛里求斯,不然就要在避风海岸附近抛锚,这些海岸几乎无法保持任何交通联系。结果,絮弗昂的英明果断使他在下一季节,比英国人早两个月出现在战场上。如果不是和平调停,他可能还会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这个实例告诉我们,在海上战争中,当双方兵力相当时,可以采取长时间的持续作战,这就为战略结合提供了更广的活动范围。事实上,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絮弗昂所采取的行动就是该时期的一个小插曲。在北美洲和西印度群岛海域也曾经出现过海军兵力相当的类似情况,态势的天平不时在两边摆动,不是倾向一方就是倒向另一方,直到1781年约克敦决战为止。1782年,罗德尼的胜利才彻底终结了该地区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