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基础与原理作战行动(第14/19页)

进攻具有优越性,也有其危险性。主动进攻的价值在于,目的的单一和集中;而防御方则因为不知敌人的目的,被迫地顺应敌人的部署,从而感到危险的位置不止一处。这样,防御的兵力趋于分散,而进攻兵力则趋于集中。

应该注意到,曼图亚这样的要塞对海上远征军不会产生类似的影响,因为陆军需要交通运输的补给,舰队可以利用运输船。1801年,经哥本哈根战役,丹麦舰队被摧毁之后,纳尔逊曾想立即向波罗的海推进,攻击在塔林驻泊的一支强大的俄国海军分遣队,但其总司令却不想在身后的丹麦尚未彻底屈服的情况下继续向前推进。总司令的顾虑是他对于交通的担忧,这种担忧其实是有些许迂腐,因为英国舰队往返一次并不会耗尽物力,但摧毁俄国海军分遣队却有着极大的政治意义和军事意义。纳尔逊认为这是冒险,但是为了更高层次的国家利益,他极力主张冒险。最后,他的计划未被采纳,而俄国分遣队则顺利逃脱。纳尔逊所期望的是一次快速突袭,这种突袭的特点就是直接忽略交通。如果不是这样的突袭,而是以长期作战为目的,如封锁,如同当年英国在法国港口进行的封锁一样,那么,运送补给的英国船只就要从丹麦炮台射程范围内通过,所以,英国舰队必须攻克丹麦炮台。假如丹麦舰队还存在,那么英国舰队还必须与之抗衡。

一支野战军如果暂时不敌敌人,就应该后退,尽可能地寸土必争,直到退入前进设防战略据点线为止。通过该线时,野战军必须根据这些据点的需要、现有兵力以及可能得到的增援,强化这些据点。如果这支部队龟缩在一个要塞中,就像麦克之于乌尔姆、麦克马洪之于色当和巴赞之于梅斯,就其态势而言,却是一项绝望的下下之策。总体军事态势可能要求采取这样的步骤,但是对这支野战军而言,这是在自取灭亡。追击的敌人追至设防哨所线时,其所面临的问题是:“拿下这一据点再行前进,还是只留足够的兵力以阻止该地的守备部队袭击我方的交通?”

围攻,要耗费时间;继续前进,追击的军队就会被削弱。如果监视每一处据点,追击的军队就会不断被削弱,虽然它的兵力可能会比对方强。如果一支劣势兵力位于要塞外,如果不围攻要塞,则可适当地牵制一支分布于两个或两个要地以上的优势兵力,劣势一方就可拥有中央位置和内线的有利条件。更何况,追击者是具有巨大优势的,当它经过时,它可威胁或切断该地的交通线,据点的失陷只是时间问题。这些考虑都说明了设防据点的价值和局限性。消极防御力量无论多强大,也不能产生一支训练有素的野战军和其机动性所能取得的效果。

海战不会出现类似的局面:一支劣势陆军面对优势敌人而退却的局面,劣势陆军可不断利用有利地形节节阻击敌人,阻止其推进,这也是人们相信更强的战争方式就是防御的来源。海战也曾有过类似的案例,我希望你们能从这些案例中得到启发。1799年,纳尔逊在西西里外海以不足12艘的战列舰,期待着以为19艘实际却拥有25艘战舰的法国舰队的到来,他宁愿拼死战斗,也不愿将要地拱手相让。1805年,纳尔逊率领12艘战列舰从西印度群岛返航欧洲,并期待着同拥有18~20艘战列舰的敌人遭遇。两次战斗,纳尔逊都抱着同一个目的,那就是:“待到他们将我的分舰队击败之时,他们今年就再也不会制造麻烦了。”他的意思是说,在英国海军的活动中,他的任务是牵制并重创敌人,其余英国海军将承担收拾敌人残余舰队的任务。这与1796年查理大公在南路奥军的活动基本一致,该路奥军的任务是在每个防御据点上展开战斗,以退却牵制住莫罗,而查理大公却亲率北路奥军以压倒的数量优势扑向儒尔当。

毫无疑问,第一个实例中,纳尔逊胸中已经有了明确的意图,这个意图在第二个实例中,他曾详细地指出来:“不到最后关头,我绝不作战,除非他们给我的时机非常有利,使我不能不动手。”他所指的就是瞬息的有利条件,不论是自己创造的,还是敌人提供的,或者是地形有利,不论哪一种情况,聪明的防御者总是谨慎地抓住敌人的错误,依靠其他有利条件,为自己创造战机。据称,拿破仑在奥斯特利茨战役中,曾经说过:“先生们,当敌人犯错误之时,我们切勿过早阻拦他。”纳尔逊时代,英国海军的总体任务是防御,而在漫长战线上却效仿拿破仑的习惯做法,就是一旦机会来临便立即进攻,而当时机成熟之时,便以有利条件展开决战。1805年,纳尔逊离开地中海前往西印度群岛追击法国舰队,就是采用这样的做法。他曾经与一支增援马耳他的护航运输队相会合,这是一项防御措施。尽管时间紧迫,但他却一直等候到这支护航运输队安全抵达的所有安排都已就绪。当他身负进攻任务之时,他仍然不忘照顾他所防御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