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史例述评(四)(第4/6页)
法国的政治态势决定军事态势,法国的实力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得到巩固,它也拥有了中央位置和资源,得以在欧洲称雄。英国对外资助军费的能力已经被法国取代,法国毫不顾忌地扩张和侵略。法国的这些行动促成了一个广泛的联盟,英国、荷兰、奥地利、西班牙、北意大利,结成联盟防御共同的敌人。
1689—1697年,尽管敌人很多,而且四面受敌,但强大的法国凭借中央位置,使得联盟毫无成效。然而,法国的野心在于夺取西属尼德兰和莱茵河,以向这两个方向扩张版图。它以左翼和偏左的中央攻击盟军右翼,并在西班牙和意大利的右翼牵制敌军。我认为,法国右翼其实是在实行佯动,诱使反法同盟自顾,无暇应付法国在东部和东北部的行动。一旦法国的佯动能使敌人慑服,那么其兵力便可立刻投入东部和东北部的主攻行动中,正如日军攻破旅顺口,便立刻开赴中国东北一样。
在盟国一方,最有效的方法应该是迫使法军在右翼作战,这样就可发挥地中海的作用。兰克说:“现在再次出现了过去两个世纪期间国际政策支配策略方针的情况——即西班牙和西印度群岛同南意大利和米兰的联系居于支配地位。”这一政治联系以地中海的归属而定。对西班牙和其属国那不勒斯和米兰,以及其结盟者萨伏依来说,地中海是一个辽阔的中央位置。受法国威胁的国家,加泰罗尼亚和萨伏依都同地中海毗连或接触,控制住这一水域,在这一地区的军事行动就会受到决定性的影响。
如果反法同盟能在地中海部署一支强大的舰队,那么一旦情况需要,这支舰队就可在这个中央位置支援西班牙或是意大利。反法同盟在西属尼德兰的指挥官马尔伯勒在与尤金亲王的往来信函中曾反复提到这一点。巧妙利用海军,曾经在西班牙同日耳曼之间的交通问题中发挥作用,如今又能在便利的中央位置上为抗击加泰罗尼亚和皮埃蒙特两个地区的敌人发挥功效,使敌人因交通线过长而无法联合。进一步看,法国的战线从西属尼德兰延伸至加泰罗尼亚,而地中海恰好在该线的一翼,法国却想将兵力投入到相反的一翼。在地中海,反法联盟便于对法国发动翼侧突击,如果成功,就将牵制法军在其他地区的行动。这也是地中海在1689—1697年和1702—1714年两次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尤为突出的作用。
反法联盟中,英国和荷兰的海军力量优于法国,但它发挥作用还需要时间。第一次战争开始时,詹姆斯二世下台就导致了危急情况,英国舰队不得不在英国诸岛附近驻留。英国忽视地中海,法国便在地中海取得了决定性优势。战争的最初两年,法国从这支舰队中组成了数支分舰队前往英吉利海峡,使其舰船总数在此地多于反法同盟。1690年比奇岬之战,法国以78艘舰船对敌60艘舰船控制着海洋,但因其在南方的海军未采取行动,致使陆上形势因缺乏海上支援而受影响,如其采取行动,形势就会迥然不同。该战役法国失利的部分原因是反法联盟趁土伦分舰队未到即行发起猛攻。1692年的一场胜利,使盟国牢牢控制英吉利海峡和爱尔兰海,从而建立起英国至欧洲大陆的交通线。法国舰队则于1693年返回地中海,准备1694年再战。1694年,法国舰队再次编入一个拥有22艘舰船的兵力集团。然而,并非所有舰船都适用于作战。
法国海军在地中海迟迟不动,使得地中海的政治局势一直动荡。在反法同盟军队恢复了与欧洲大陆的交通,使西属尼德兰成为主要战场之后,法国力量便不断陷入分散。此前的数年里,反法同盟的海军主要致力于巩固威廉三世在不列颠诸岛的统治以及本土水域建立优势。很明显,路易十四高估了法国的持久力,过重的负担,使他转向强化在地中海地区的作战,以迫使西班牙和萨伏依议和,从而撤离这些地区,将兵力转向西属尼德兰和日耳曼。于是,法国舰队在图维尔的带领下突然前往土伦,以支援正在加泰罗尼亚海岸地区威胁巴塞罗那的法国陆军。另一边,路易十四正努力使萨伏依退出反法同盟。
威廉三世主导的反法同盟所采取的策略十分明智。反法同盟海军的主力舰队,及时地追击敌人。法国舰队虽然首先到达战场,却在兵力上不占优势,这是一次舰船能力和速度的较量。最后,法国舰队不得不仓皇退至土伦,而法国陆军因舰队的失败而未能获胜。反法同盟海军的出现,极大鼓舞了萨伏依,它将继续作战,并将利用这个砝码在交战方中间讨价还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