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史例述评(四)(第2/6页)

克伦威尔的思想与英国人的固执、保守契合,这种民族思潮又被新教强调,新教要求对抗天主教盛行的西班牙和奥地利。克伦威尔狂热地推崇这种思潮。在他看来,地中海毫不重要。对此,科贝特很遗憾,因为地中海是他研究的主题。

正当布莱克在直布罗陀使法国放弃了那不勒斯,受到西班牙的殷勤款待之时,英国一支袭击西印度群岛的部队已经悄然出发。这支部队于1655年5月夺取了牙买加。

1655年11月,英法正式媾和。1656年2月,西班牙向英国宣战。1657年3月,英法结盟以对付西班牙。盟约规定,法国把从西班牙夺得的敦刻尔克和马戴克交付英国,作为英国舰队和5000辅助部队的补偿。得到两处港口,部分解决了英国贸易大患——私掠船失去了一个老巢,也为克伦威尔提供了一个登陆欧洲大陆的桥头堡。加来的作用曾一度被这两处港口所取代。对此,马扎然非常不满,但是联盟可以使法国在西属尼德兰获得援助。马扎然既想从西班牙口中夺取利益,又想哄骗英国为法国谋利。1659年,西班牙同法国签订比利牛斯和约,法国从西属尼德兰手中夺过阿图瓦省和比利牛斯山东面的鲁西永,又将东部边界向外扩展了。这次战争,使曾经不可一世的西班牙一蹶不振,西班牙从此再也未能主宰欧洲。

继承者指责克伦威尔对法国的援助,使法国实力大增,并能威胁和主宰欧洲。这并非我们的探讨范畴,想要得出一个众人皆能接受的结论更是不可能。人们各执己见,我也难以找出真正的原因。但就军事而言,克伦威尔的执政不仅强化英国的实力,帮助英国建立了强大的海军和陆军,所得到的两处港口也为英国提供了可以干涉欧洲大陆事务的通道。一旦欧洲有任何意外,英国都能确保有利的军事位置,而想要在海外有所建树,如美洲以及东方,则是取决于欧洲的实力,尤其是海军的实力。对于海外基地,欧洲才是基地,想要在海外有所收获,首先要在欧洲取得优势。

在接下来的英法角逐中,英国海军已经不再居于优势地位,它通过与荷兰结盟以求得支援,英国陆军也是如此。查理二世复辟后将敦刻尔克归还给法国,荷兰的港口就成了英国的桥头堡。英国与荷兰结盟,缘于民族和宗教渊源,这种渊源曾使克伦威尔忽略了地中海而将眼光集中在北欧。自威廉三世以来,克伦威尔的政策被证明是正确的,尽管所面对的敌人不同,其态势却相差无几,即陆军在北欧作战,海军则根据形势所需选择位置。克伦威尔的政策是以英国的陆海军实力为依托,而不是斯图亚特诸王的方针为依托,助长路易十四气焰的不是克伦威尔,而是斯图亚特诸王。

1658—1688年,整整三十年期间,英国无论是对外政策还是军事政策都陷于瘫痪,这是由于斯图亚特王朝的两代国王与民众之间的争斗。他们想要摆脱议会,于是就挑拨议会同路易十四的战争,然而,军事行动所需的经费都要由议会拨出。查理二世和詹姆斯二世都同路易十四维持着金钱和个人关系,结果便造成法国在欧洲坐大,而英国保持沉默,尽管英国民众对此颇有怨言。敦刻尔克和马戴克以及地中海的丹吉尔都已相继被放弃,英国的对外政策变得更为软弱和犹豫。可见,国内不稳定,就无法制定成功的对外政策,不论是曾经的美国南北战争还是斯图亚特王朝都是如此。

达夫吕伊的说法真是发人深省:

一个民族如果不能统一,其所有的资源就只够应付国内需求,这就是为何在同苏格兰合并之前,英国无法奠定殖民帝国的基础。这也是法国海军应从路易十四时期算起的原因[1]。这也是德国海军应从德意志帝国成立之日算起的原因。

请注意,德国海军每年经费已经从1875年的不足1000万美元,增至1905年的5000余万美元,在之后的十年里,其预算每年将超过1亿美元。我们还要注意,在奴隶问题尚未解决,各州权力过大时期,对南部调整尚未完成之前,美国还无法建立起一支扬威海外的海军。假如1898年达到顶峰的美西战争在联邦战争之前发生,那么北方就会将战争视为这是南方企图夺取古巴以扩大奴隶制度,这是南方首脑最为喜爱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