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史例述评(一)(第6/7页)

往事历历在目,在与西班牙的战争中,美国海军重蹈了我先前描述的北部部队派遣一支分队绕道越过多瑙河与南部部队会和的覆辙。“俄勒冈”号就是这支特遣分队,它冒着与西班牙舰队遭遇的危险驶入西印度群岛与美国舰队会合。“俄勒冈”号于5月18日到达巴巴多斯,第二天塞韦拉分舰队就驶入了圣地亚哥。这是塞韦拉分舰队驶离马提尼克岛的第六天,马提尼克岛和巴巴多斯仅仅相距100海里。西班牙海军的无能,让世人忽略了“俄勒冈”号所冒的风险,这个人不包括“俄勒冈”号的舰长,他已经敏锐地察觉到风险。还有另外两任前海军部长也曾对我表示过他们对“俄勒冈”号的关怀和他们的担忧。即使以往的经验不容忽视,但仍有人想要重蹈覆辙,把海军作战舰队分列于大西洋和太平洋上。这与儒尔当和莫罗当年的情况毫无区别。一旦美国同欧洲国家或者日本发生战争,敌人就能畅通无阻地在这两支分舰队之间取得类似于多瑙河的位置。犹如东乡平八郎在旅顺口和俄国波罗的海舰队之间所做的那样。

1630—1660年法国在对抗西班牙和日耳曼的斗争中,因西班牙到热那亚的交通线的重要作用日益明显,法国改变了海军的总体部署并着手扩充海军,这是一条经验。黎塞留一度改组并强化了法国海军舰队,他被许多法国人看作是法国海军的真正奠基者。黎塞留最初的部署还是依据大西洋的形势制订的。地中海和大西洋使法国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而大西洋和太平洋使美国也陷入了同样的困境。黎塞留最初在大西洋的英吉利海峡和比斯开湾配置了三支分舰队;在地中海的利翁湾配置了一个分舰队,而且还是大桨船队,并非风帆船队。最初,他改变海军布置的动机只是为了常规性地保护贸易和海岸。随着奥地利王国的威势与日俱增,法国同日耳曼、西班牙渐渐对立,于是除了上述的保护任务外,法国还必须封锁西班牙与日耳曼之间的海上交通线,尤其是在英吉利海峡和地中海的交通线。

1635年5月,法国正式宣战,加入三十年战争。此前的一段时间里,法国仅是资助和袒护奥地利的敌对国间接地反对奥地利。1634年8月27日,法国的盟友北日耳曼诸邦、瑞典在讷德林根惨败,直接促使法国采取措施。经此一役,西班牙人沿莱茵河挺进直达尼德兰。大批援军的到来增强了西班牙在尼德兰的兵力,使得西班牙在随后数年的战争中屡次胜利,甚至一度威胁巴黎[13]。

在黎塞留的伟大政治构想中,他早就计划谋取莱茵河作为法国东部边界,但在那时,他的短期军事目标是切断西班牙从意大利经日耳曼达尼德兰的交通线。黎塞留打算把攻下尼德兰作为进攻西班牙的重点,之后再与他国共同瓜分之。为了达到切断这条交通线的目的,黎塞留于1633年夺取了莱茵河西岸的洛林。洛林这时还是日耳曼的一个独立邦,曾一度援助奥地利皇帝。之后,法军又从洛林攻入了同样位于莱茵河畔的阿尔萨斯。由此,法国切断了西班牙通往莱茵河流域的交通线。之后以讷德林根之战为高潮的一系列事件,却为西班牙开辟了另一条通往莱茵河流域的交通线,它是一条较长但却适用的内线。

按照当时情况,这条遥遥深入日耳曼的内线,法国是无法达到的,所以必须攻击西班牙东海岸到热那亚的漫长海上交通线的一部分。为此,黎塞留在1636年将法国大西洋的几支分遣舰队调至土伦。然而,致使黎塞留如此调动的原因,可能不仅如此。近代历史学家加德纳对这一时期深有研究,他推测法国海军调往土伦的原因还有可能是为了脱离同英国舰队的接触。查理一世虽然声称保持中立,但是却在英吉利海峡暗中援助西班牙。英国舰队为满载兵员、补给、财物的西班牙运输船队护航直到其抵达西属尼德兰的军港敦刻尔克。黎塞留并不想同英国决裂,为了避免决裂,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法国军舰调走。黎塞留的做法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英国对法国创建海军充满妒忌,如同它后来对德国海军的成长深感忧虑一样。那时,西班牙海军早已存在,而且英国对与其作战习以为常,而法国海军正处于勃勃生机的初建状态,它将对英国造成新的威胁。而且,西班牙距离英国较远,而法国与英国仅隔着英吉利海峡和多佛尔海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