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史例述评(一)(第4/7页)
法国所处的中央位置具有攻守兼备的有利条件。这令法国拥有出击的内线:一条较近的路线,可使法国陆军通过拥有的交通线,开往任何战线。也就是说,与敌人从一条战线增援另一条战线所能采用的路线相比,法国的内线不仅更近,而且还有良好的防御。另外,法国可凭借位于大西洋和英吉利海峡的各港口,威胁西班牙的海上交通线。
而且,德、奥-匈作为同盟国成员对抗着俄、法、英三国,也是拥有利于集中的中央位置。
让我们再把注意力转回到多瑙河战场。在我所谈及的时期里,多瑙河地区就如同1796年一样,战火不断。1634年,西班牙和南日耳曼诸邦与瑞典以及北日耳曼诸邦在讷德林根的这场战役极为重要。直到这时,法国大部分海军都还在大西洋各港口集结。在此情况下,西班牙便可在通往热那亚和米兰的海上交通线上畅行,运送援军到达日耳曼。西班牙由此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之后,西班牙部队转战荷兰。我已经反复强调,一旦奥法两国爆发战争,控制住多瑙河这个中央位置,就可以全力向北或向南出击,想集南北两部之力来攻打它就困难多了。因为它到任何一部的距离都比二者之间的距离小得多。假使北军想要增援南军,因为无法渡越由敌军所控制的多瑙河河段,只能从多瑙河的下游或者是上游渡越。就如1640年西班牙的援兵不得不绕过法国一样。在这样道路狭窄的路上行军,队列也就不能多人横排,只能排成长长的纵列。援兵被长行军拉成了一条线,又因为是始终以侧面向敌、围绕敌人运动前进,敌军直接威胁着援兵的翼侧。这是因为,行军队伍是延伸的,处处都是弱点,相对薄弱的环节易于遭到攻击。自己的交通线暴露了,而敌人却又手握内线优势。
奥斯特利茨之战,俄奥同盟的一支小分队的运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美国南北战争昌斯劳斯维尔战役中,斯通华尔·杰克逊所指挥的南部联邦特遣部队也曾进行过类似的运动。于前者,拿破仑紧密监视着其动向,待到时机成熟,就集中力量攻击敌人两翼之间的交通线,彻底击败对方。于后者,杰克逊的冒险运动虽然惊险万分,他却成功了。因为联军总司令没有识破杰克逊的意图,杰克逊的部队已经分成两部,如果集中兵力就可将其分割,但联军总司令只顾右翼和后方的威胁。
我们来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如果特遣部队从北方开始运动,那么它与主力部队之间便形成了一条交通线。离主力部队越远,交通线越长,即使拥有充足的补给,在交通线暴露的情况下,增援就成了难事,唯有勉力自保。这种情况会一直持续到进入南方那个支援范围以内为止。在特遣部队运动期间,全军就被一分为三,运动的特遣部队是没有任何堡垒可以依托的,没有足够的兵力优势,也不可能像敌人一样可以依托河流天险(或者是在桥上设防)。
这时居于中央位置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从一处向另一处运动就没有暴露的隐忧。虽然敌人也有可能发起攻击,但是这种运动并不会加剧暴露。可以把一条已经被占据的线当成一处并不薄弱的位置,因为是固定的,只能循其道路运动,这样就不会出现紧急情况,还可以配置兵力互相支援。这就是中央位置的防御优势,各部队之间的交通线是安全的,没有缺口,就不会有薄弱环节,而又可以凭借内线发动攻势。中央位置距南北两方的任何一方的距离都要短于两方之间的距离,可趁两方联合之前全力攻击任意一方。我在上文中已经分析过了,如果打算重新分配兵力改善态势,身处中央位置还可对一分为三的敌军的一部分在其他两部援兵到来之前发起攻击。
这很好地证明了拿破仑的那句名言:“战争就是处置位置。”上面的讨论就是围绕着位置进行的,例如,北方、南方、中央的半永久性的、常规的位置,特遣部队沿交通线运动在交通线上所占据的连续位置。大量的实例已经证明了位置的重要性,但是位置的重要性还不止于此。想要充分了解位置的重要性,就必须研究海军和陆军的历史,并且牢记拿破仑的名言,领悟中央位置、内线、交通线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