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战略与战略计谋(第26/37页)

8.凡是利用海洋运输补给的陆上军队,都需要在陆地上建立主要作战基地。

9.可以利用一些与军队作战线平行的河流来运输补给品。所以从这里可以引申出一个结论,即与河流平行的作战线总是最有利的,它可减少影响军队机动的车辆数量。但是,河流本身不是作战线,而且部队必须与河流保持一定距离,防止敌人攻击我军在河对面的部队,使其陷入如同被赶到海边一般的绝境。在敌国境内作战时,利用大河运输的机会较少,因为敌人可能破坏可用的船只,而且它可用较少的兵力袭击军队的运输船只,为了保护航运的安全,军队需要在沿河两岸部署部队,这有可能重演摩蒂耶在迪尔恩施泰因的遭遇。不过,经过友邦或盟国时,大河的优势又将显现。

10.缺乏食物时,为了生存需要,也可以牲口充饥,在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找到一些牲口维持几天,应该不难。不过,这并不是长久之计,而且性质也较为恶劣,所以应尽可能地补偿当地居民的损失。

拿破仑曾经说过,当他在头几次作战时,发现敌人有充足的补给品,而自己却两手空空,迫于无奈,他只好攻入敌人的后方,抢来丰富的补给品。这个例子说明,为什么许多大胆的行动能成功,也说明了真正的战争和过分谨慎的计算之间的差异。

边境及其要塞、筑垒线的防御和围攻战

要塞有两个用途:掩护边境;支援军队在战场作战。

边境靠要塞进行防御的问题,比较复杂。有的国家四周都有天险,只有少数出口,利用工兵技术加以驻防。如果一个国家四面开阔,防御就困难得多。阿尔卑斯山脉、比利牛斯山脉、喀尔巴阡山脉、克鲁什内山脉、黑森林、波希米亚森林、孚日山、汝拉山,都有利于组织良好的要塞体系。

上述边境中,法国与皮埃蒙特之间的边境,是最好防护的。斯图拉河河谷和苏萨河河谷、阿让特伊通道、热内夫勒山口、蒙塞尼山口,这些唯一可以通行处都设有炮台加以掩护。另外,从谷地通往皮埃蒙特平原的出口的工事,使它成为一个难以克服的障碍。

但是,单纯靠工兵技术建造的防御设施,并不能高枕无忧。这是因为:在峡谷里修造的工事,仍有可能被敌人攻克;敌人经过一些手段,比如开辟一条道路,可以绕过工事。弗朗索瓦一世越过阿尔卑斯山的作战,拿破仑越过圣贝尔纳山口,都证明了这点。拿破仑曾对马蒂厄·迪马说过:“只要有一个人可涉足,军队就可通过。”可能有些夸张,但也反映出拿破仑的气质,在谈到山地作战时,我再详加阐述。

一些大河,也可用于掩护,尽管这些河流并没有在边界上,而是离边境有一定距离,它不在第一道防线上,也不在第二道防线上。有些河流虽能把两个国家分开,但是并不妨碍国家之间的贸易和交通,没有一处可称为真正的国界。所以,当土耳其人控制摩尔达维亚时,不能说多瑙河一线是比萨拉比亚和奥斯曼帝国的边界。同理,莱茵河从未成为法国和普鲁士真正的边界线,因为法国长期占有莱茵河右岸的要塞,而普鲁士在莱茵河左岸控制着美因茨、卢森堡,曼海姆、威塞尔。

同理,我们也不能说多瑙河、莱茵河、罗讷河、奥得河、易北河、维斯瓦河、波河、阿迪杰河是真正的国界线,但我们应将其看作永久防线,它们在构成足以掩护作战正面的防御体系中的各点上,都需要加固设防。

我们以因河为例。因河介于巴伐利亚和奥地利之间,其南岸为蒂罗尔山脉,北岸则是波希米亚山和多瑙河,它有帕绍、布劳瑙和萨尔茨堡几个要塞。劳埃德曾将这条边界线比作铜墙铁壁,结果1800年、1805年、1809年的战争都证明他的“不可接近的”断语是错的。

当一国边境的地形开阔时,就不要想着在这里修筑大量要塞构成一条真正完整的防线,因为这种防线需要大量兵力防守,而且最后还不能阻止敌人的入侵。最好修建几个位于要冲地带的要塞,主要目的不是完全阻断敌人入侵,而是增加敌人前进中的障碍,同时保障本国军队的运动,支援它击退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