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战略与战略计谋(第28/37页)
山地国家中,一个位置得当的小碉堡,不会比一些大要塞差,因为小碉堡的目的是堵住通路,而不是作为军队的掩蔽所。1800年,巴尔德的一个小碉堡就差点挡住法军从奥斯塔谷地通行。
8.每一个国家的边境,都需要一两个大要塞来掩护部队,另外还需要一些小要塞和据点,以配合野战军作战。甚至在腹地,拥有城墙和护城河的城市,也很有用处,它可以部署仓库、兵站、医院等其他设施,足以抵御来犯的小股敌人。如果能用当地民兵据守,不用消耗正规军的兵力,那就更好了。
9.不要在战略方向以外建设要塞,这是极其不利于国土防御和军队作战的。
海岸要塞,对于海战,以及部署补给仓库的意义重大。但陆军不要盲目地认为,它是可靠可用的依托。1807年,贝尼格森为了从柯尼斯堡得到补给,就将其作为基地,几乎将全部俄军断送在此。1812年,如果俄军不是将军队集中在斯摩棱斯克,而且是在德文斯克和里加,那么就可能被赶到海边。
要塞的围攻和军队行动之间关系的问题,可以分为两类。
如果无须围攻要塞,只需绕过,则需要对要塞进行封锁或监视。当数个要塞相互距离很近,则需要留下一定兵力,由一个指挥官指挥,或围攻或监视之。
当需要攻克某个要塞时,则需要派出一支强大的军队,有力地围攻它。其余部队则可继续推进,或者占领阵地,掩护围攻部队。
以前,常常用一支军队全力合围一个要塞,采用这种做法,需要依据战壕作战,这是非常不明智的。1796年,都灵阵地上,尤金亲王虽然只有4万人,却打败了拥有将近8万人的法军,原因就是法军虽然有战壕,却要警戒长达24千米的筑垒工事,彻底分散了兵力。
无论恺撒封锁阿莱西亚时所修筑的工事多么牢固,现在已经没有一人再效仿这种方式了。我这样说,并没有否认在实施围攻时,需要加强自己的阵地,修筑独立的堡垒,控制要塞出口,防止要塞的守卫部队和辅助部队的反扑。拿破仑在曼图亚,俄军在瓦尔纳,都是这样围攻的。前人的经验表明,掩护围攻的最好方法,就是击溃威胁围攻部队的敌人。此时,一定要占领能掩护一切接近道路的战略位置,防止敌人增援部队沿着这些道路增援要塞。当敌人援兵到达时,围攻部队可与监视部队协作猛攻敌人,力求突击后继续合围。
除了战壕外,还有一种更长的、更像永久筑城工事的筑垒线。这种筑垒线的用途是掩护一部分国境线。我们要讨论的就是这种长达上百千米、用于封锁整段边境的筑垒线。维森堡筑垒线就是此类筑垒线,它的正面有劳特尔河作为掩护,右面有莱茵河,左面有孚日山,看似它已经到达了牢不可破的地步,然而,当它面对攻击时,却脆弱不堪。莱茵河右岸的施托尔霍芬筑垒线,曾经和维森堡筑垒线一样,被人寄予厚望,结果也并不比后者更幸运。同样命运的还有奎斯河筑垒线和金齐希河筑垒线。
1706年的都灵筑垒线,1795年的美因茨筑垒线,都用来封锁战壕,除了使用的兵力不同,它们的规模和结局,都与可能设置的一切筑垒线相似。
不管这种筑垒线有什么天险掩护,它总是可以被敌人绕过。像这样将军队隐蔽在战壕里,虽然可以防止敌人从翼侧迂回,但并不代表这些战壕不会被从正面突破,所以,这是一种极为愚蠢的行为,衷心希望后人不要重蹈覆辙。
另外,还有一点我要指出,挖掘绵亘不断的筑垒线是荒唐的,但为了加强围攻部队,提高某阵地的安全性,以及在防守隘路时,还是需要独立的筑垒工事的。
营垒和桥头堡
单独的营垒可作为一支军队的临时依托点,它属于大战术甚至战略问题。
1761年,曾为腓特烈大帝立了大功的本采尔维茨营垒;1796年,在克尔和杜塞尔多夫设立的营垒,都证明了这种掩蔽部的重要作用。1800年,克赖利用乌尔姆的营垒,阻挡了莫罗的军队整整一个月;威灵顿在托雷斯—维德拉斯建造的营垒,土耳其人在防守多瑙河至巴尔干山脉之间的地区时,在舒姆拉所设立的营垒,都曾对战争产生了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