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战略与战略计谋(第24/37页)

关于行军,除了保障军队纵队的良好秩序,精确计算纵队的出发和到达目的地时间、采取预防和警戒措施、保持纵队之间的通信联络等,这些真正勤务的细节问题外,还需要考虑属于战略的大规模行动问题。拿破仑为攻击梅拉斯的交通线,经圣贝尔纳的行军;1805年,盟军为切断马克退路而经多瑙福特的行军;1806年,经格拉包抄普军的行军;苏沃洛夫为攻占都灵的行军;俄国向塔鲁季诺后转向克斯拉斯诺耶的行军,这些都不是战争勤务,而是具有战略意义的行动。

这些巧妙的行军,都是对于原理的运用:实现出色的行军,就是要把军队主力投递到决定点上。正如我说的那样,军事科学就在于确定决定点。一切战略运动,必须是以将军队主力连续地投递到敌人作战正面的各个点上,以主力部队对敌人各个击破。法军1793年末从敦刻尔克至朗道的战役,拿破仑在1796年、1809年和1814年的行动,就是范例。

行军学问中,有一点很重要,即善于安排纵队的运动,使其在摆脱敌人控制范围前,隐蔽地获得最大的作战正面。用这种方法,可以迷惑敌人,使其无法得知自己行动的意图,使自己的运动安全、迅速。此外,它还便于军队获得补给。注意,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在突击前,确保兵力的集中,这就需要交替运用向心和离心运动,它是对统帅指挥艺术的考验。

我还要介绍“侧敌行军”。大多数人,认为这种行军很冒险,但从未给出合理的解释。如果是在敌人战斗线前实施战术运动,虽然这种行军有时会获得成功,但显然这种行军极难完成。但如果在一般战略范畴内,采取了一定的预防措施,那它就没什么危险。在一次战略运动中,敌人两支战斗部队之间的距离往往为两天的行军路程,这时从一个位置向另一个位置的战略转移,就很安全。

侧敌行军,绝不能在遇到以下两种情况时采用。第一种情况:我方所采用的一切作战线、战略线、作战正面,对敌人来说也是侧敌的。例如,盟军对德累斯顿和拿破仑的25万大军不予考虑,而向莱比锡运动。第二种情况:作战线太长,如拿破仑在博罗季诺,只有一条退路时,任何侧敌运动都可能被包围。在有许多次要交通线时,侧敌运动危险较小,因为一旦遭遇敌人攻击,在不利情况下可以换一条作战线。另外,士兵的体力和精神状况,指挥官的意志,都对是否采取侧敌运动有一定影响。

向耶拿和乌尔姆的行军,越过基乌泽拉向米兰的行军,帕斯克维奇为渡过维斯瓦河采取的机动,都是侧敌行军,而且这些行动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是,对正面的敌人翼侧采取战术运动,那就不同了。内伊在登涅维茨,马尔蒙在萨拉曼卡,腓特烈大帝在科林,都因为采用了错误的战术运动而遭到失败。

腓特烈大帝在莱登的机动,则是真正的战术上的侧敌运动。这次运动获得大量的骑兵掩护,有高地可以隐蔽,而且敌人的营垒毫无反应。腓特烈大帝的这次运动之所以能获得巨大成功,是因为在突击时,腓特烈大帝的军队的侧翼未受到攻击。

战斗时,为展开队形采取横队运动,并与敌人路线平行,并不是侧敌行军,因为那时各纵队的翼侧正是战斗线的正面。

尤金亲王为袭击法军营寨而迂回都灵的行军,比腓特烈大帝在莱登地区的行军更令人吃惊,其所取得的成就也不亚于腓特烈大帝的那次行动。尤金亲王从曼图亚至都灵的行军,是当时最大规模的战略运动之一。

至于行军中的勤务问题,它们与大规模军事行动关系如此密切,以至于可以将它们看作战争艺术的一个执行部分。这些问题,我将在后文中详细阐述。

补给仓库与行军的关系

与部队行军关系最密切的,是补给仓库的问题,因为快速和远距离行军,给养供应是必需的。给养供应需要一支庞大的军队,尤其是深入敌国作战,给养供应更为艰难。曾担任俄国总军需官的康克林伯爵的这方面专著,值得我们注意。我在此仅将给养供应与战略的共同之处做一些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