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第7/10页)

古人之所以认为步兵部队是铜墙铁壁,并不单单因为军团战士手执标枪和盾牌,还因为他们身穿铠甲、头戴头盔。

这样一身护具极其考究:弓箭手的左袖上有护臂,而步兵的持盾手除了要穿铠甲和戴头盔外,还要在右腿的膝盖上佩戴铁制的护膝。在战场上,身处第一排的主力兵、第二排的剑矛兵和第三排后备兵[13]都有全套的防护装具。

一般情况下,后备兵盘膝而坐,用盾遮护身体,防止被飞来的箭镞和标枪伤到。在必要的时候,比如在休息过后,他们也会采取站立姿势,以便听从命令,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向敌人。众所周知,在会战中,这些后备兵往往在剑矛兵和排列于他们之前的军士阵亡后成为主力,夺取战争的胜利。

在古代,部队编制中还有轻装兵的投石手和标枪投手存在。他们主要布阵于部队两翼,战斗也往往从他们这里开始。但是,富有机动性、训练有素的军士也常常朝这里集中。他们人数不多,如果在交战中他们遭到各种压力被迫后撤,他们通常会在军团的前两列之间实行互救互助,而不至于造成战斗队形混乱。

到目前为止,似乎还存在着这样一种惯例:所有的将士头上都戴着用毛皮缝制的叫作帕农帽的帽子。这种惯例能够延续至今的根源在于,让军人养成头顶某种东西的习惯,但又不至于像头盔那样重,进而影响作战。

步兵部队所使用的投掷标枪是比鲁姆,它有9英寸的尖尖的三棱矛头。如果标枪穿透盾牌,却要把它抽回来是不太可能的,而事实上,标枪是很容易穿透铠甲的。现在,这种标枪已较为罕见。不过,持盾护身的蛮族步兵的武器几乎是这类标枪,他们将之称为“别布拉”,交战时每人配有2—3支。

此外,我们还要记住,在使用投掷兵器时,一定要保持左脚在前,因为这种姿势有利于投掷。至于我们说的举矛以及手持刀剑进行面对面肉搏,这个时候一定要右脚在前,这样做的目的是,既避免侧面遭到敌人的刺击,不至于让自己受伤,又可以让足以给敌人造成伤害的右手能够更加靠近敌人。

很显然,一定要给新兵配置各种古代兵器和护具。因为,在战斗中,哪一方的士兵的头部和胸脯都能够得到有效防护,哪一方就更具勇气,对受伤更加无畏,这是人之常情。

二十一、新兵还要学会如何构筑营地:在战争中,几乎没有比这种本事更为重要、更加不可缺少的求生之道了。这是不言而喻的。只要营地构筑规范,军士们就可以安心地待在工事里。就算他们遭到敌人围困,他们也会认为自己处在一座固若金汤的城市中一般。但是,在今天,这种构筑工事的功夫并没有被人们记住,相反,很久以来,人们都不注重挖堑壕、架栅栏、构筑营地。

所以,就像我们所知道的那样,许多部队要么在白昼,要么在深夜遭到突袭就溃不成军。不仅仅是那些没有坚固防御工事的军士会遇到这种情况,那些因为某种原因而在战斗中被迫撤退的部队也难以找到藏身之所,他们就像没有力气反击的野兽,四处逃窜,只有在敌人打消了追杀他们的想法时,他们才可能逃过一劫。

二十二、一定要时刻注意选择驻营地址,把营地建在安全地带。如果敌人恰好在距离自己不远的地方,那就更要注意营地位置的选择。此外,一定要注意是否有充足的柴薪、草料和水源。

如果部队要在此长时间停留,一定要考虑气候是否正常的问题。一定要注意,周边不能有山岗或高地,否则,一旦这些山岗或高地被敌人控制,那么将对己方部队产生难以估量的损失。

还要注意:平时是否会爆发山洪,如果该地经常爆发山洪,那么部队将不得不耗费很多精力去对付它。至于营地的规模,它一定要和部队的人数、辎重相适应,既要防止众多部队拥挤在一个狭窄的空间里,又要防止营房建造过大,造成少数人拥有很大面积的营地。

二十三、营地的构筑可以选择正方形、三角形、半圆形。这主要根据地形条件来决定。一般情况下,“普里托里”门的营门要朝东开,或者面向敌营驻地而开。如果部队正在行进中,那么营门应该朝向拔营后继续前进的方向。门后是处在部队前列的几个百人队,即大队的营帐,同时,这里也是龙标手和旗手的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