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第8/10页)

“普里托里”门正后是“狄可曼”门,它在营地的另一端,这是专门用来惩治触犯条规的军士时将其押解出营的通道。

二十四、在古代,构筑营地一般有3种形式。如果形势并不紧迫,那么部队最好挖土垒起3英尺高的墙来,如此一来,在墙前,也就是挖土的地方就会有一条壕沟。紧接着,沿着这条壕沟继续深挖,挖成一道宽9英尺、深7英尺的堑壕来。

如果敌人的实力强大,那么首先要花费力气,在营地四周挖堑壕,而且一定要严格遵循兵法的规定,让这条堑壕宽12英尺,垂直深度9英尺。其次,一定要在这条堑壕两侧各垒出一条4英尺高的土堤。如此一来,一道宽12英尺的堑壕的深度就能达到13英尺。最后,在堤上要打好木桩,所使用的木头一定要坚实,一般情况下,材料往往是由部队负责运送的。

要构筑这样的营地,军士们要事先准备好铲子、耙子、筐子以及其他工具。

二十五、在敌人尚未出现在战场之前,构筑营地的事情就比较简单。可是,一旦敌人对我方部队发动攻击,那么我方将不得不把所有的骑兵和一半的步兵派去迎敌,而让其他人在他们后面继续挖掘壕沟,加固营地。

在这样的紧急关头,司令官要明确作战命令,哪些百人队是第一批,哪些是第二批,哪些是第三批,然后安排轮岗作业。

部队所驻扎的营地,规模皆划一。其四周有为驻军备用的栅栏、壕沟和土墙。

在外部防御工事和营地主要部分之间往往有一个宽达200英尺的空间,用作伙房、厕所和其他公共事务之用,同时也作为集会和一旦遭到敌人的攻击时能够成为防御用的机动场所。

营门一般由圆木做成,其沉重无比,而且每个营门都有壕沟,构筑城垣。按照惯例,壕沟宽5—12英尺,深3—9英尺;城垣最高最宽均10英尺。通常情况下,还有圆木、篱笆和柴捆等加固。有时候,在城角处和顺着营地边沿会建立城楼,以便观察壕沟内外的情况。

在构筑营地期间,百人队长们要观察挖好的壕沟,量好宽度和深度,对于那些工作不卖力、草率马虎的人进行严惩。一定要教会新兵如何构筑营地,以便在必要时他们能够迅速而认真地按照要求构筑营地。

二十六、在会战中,最重要的事情是,战士通过坚持不懈的训练后能够保持严整的战斗队形,以及一旦队形遭到破坏,任何部门都不会出现拥挤成堆或者兵员稀缺的情况。如果战士拥挤成一堆,就会失去进行交战所需要的自由空间,从而给己方造成阻碍;而如果兵员出现稀疏的情况,敌人便会趁机插入接合部,对我方部队实施突破。如此一来,整个兵阵会因为恐惧而陷入混乱之中。因为敌人一旦冲破我方部队的兵阵,就会出现在部队的后方。

所以,在平时,要将新兵派到野外去,按照花名册让他们布阵。刚开始,队伍可以进行简单的布阵,排成一条线,但要尽量拉开,不要出现弯曲和圆角,让军士间保持均衡和规定的距离。

熟练线阵后,要让他们进行将队伍转成两行的训练,即让他们在运动中保持编就的队形。紧接着,要教他们学会迅速地布成正方形队形(方阵),紧接着变成三角形,也叫楔形队形。通常情况下,这种布阵在战争中可以带来很大的好处。

军士还要学会布成圆形(环形)队形,这种阵型极为重要。在敌军突破我军兵阵时,训练有素的军士往往能够抵挡敌军的进攻,不会导致部队溃散,出现一败涂地的情况。

如果年轻的军士能够在和平时期进行艰苦的训练并掌握好这一切,那么他们在作战时就能够比较容易保持严整的战斗队形。

二十七、此外,我从古代军事著作中发现,古人还保留并依然遵奉着奥古斯都和哈德良的圣谕:不管是骑兵,还是步兵,每月必须进行3次拉练。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拉练是指一种训练的方式。

按照规定,步兵必须全副武装,手持标枪,行军10英里,再返回营地,在行军途中他们还要快跑一段距离。骑兵,不管是拆分成骑兵小分队,还是整体全副武装,都要进行类似的训练。此外,他们还要进行骑术训练,有时要练习后撤;随后绕骑一圈,再准备进攻。这种训练不但要在平坦的道路上实施,而且步兵、骑兵两个兵种还要经常到崎岖的山地和起伏不平的地形上演练,以便部队在交战时不至于遇到优秀军士在平时训练中未曾训练过的任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