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总体战的实施(第7/8页)

动员令下达后,国内财政、经济和内政等方面的各项措施开始施行,其目的是,调整人民生活和经济进程,维护民族团结,防止“不满分子”进行破坏行动,与此同时,国内人民和军队的补给工作也按部就班地进行。

有关这方面的情况,我已在前面的章节里作了详细的论述。至于究竟哪些措施能够落实,哪些措施无法落实,就要依据一些基本情况而定,比如土地耕作和施肥的情况,比如国内和占领区内的原料储备情况,比如国内原料产地和重要工业设施的毁坏情况,比如劳动力的情况及他们的精神状态。但是,无论这些情况如何,每个国家都会遇到同一个难题:战争持续的时间越长,给经济的计划组织以及人民和军队的供给所带来的难度就越大。

不过,这个问题并不完全适用于每个国家。比如,世界大战中,英国、法国和意大利,他们凭借天然的地理条件,且得到世界经济强国美国的支援,境况较好。而对另一些国家来说,它们的人民只能背负着沉重的精神负担,拼命工作,为前方提供补给,但是随着给养、被服和军队装备供给的每况愈下,人民的负担有增无减。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值得重视,那就是,战争持续的时间越长,人民的不安情绪会不断增加,人民的精神遭遇严峻的考验。首次会战后,部队的伤亡情况会给人民带来不幸。战胜国没有办法避免伤亡给阵亡的将士家属带来悲伤,它会让人民情绪沮丧消沉。而这种情况对战败国来说,情况则更为糟糕,战败国民众会更加灰心丧志,一蹶不振。而处于会战区域中的居民,则直接遭到战争的伤害。他们只能收拾行囊,逃奔他处,进而造成该地的不安定因素急剧上升。敌占区同胞深陷危险之境,生死未卜,使民众的不安情绪更加严重。敌军对大后方居民的空袭行动和日渐严重的饥荒,使这种不安现象蔓延到全国各地。

如果想要避免上述情况影响战争,那么就要有坚强的民族精神团结。在这种非生即死的战争中,只有民族精神的觉醒,正确地引导人民,才能够保证民族团结。

倘若军事态势和民族精神团结两者联系较为紧密,那么大后方的情况就不太会对军事作战产生严重的影响。但是,如果前线战事屡战屡败,而国内的“不满分子”日益猖獗,民族精神团结遭到破坏,那么战争的结局就彻底不一样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战胜国在集中兵力进行决战的同时,还会发动经济战和人民战,即想尽一切办法破坏敌国的经济和挑唆敌国人民和军队之间的关系。这个时候,能够对付敌人空袭行动的也就只有天气了。想要维护民族的生存和军队的生存,这个时候,唯一能做的就是缩短战争时间。

敌人不间断的进攻行动,给战败国民族精神团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不满分子”便会乘虚而入,大肆破坏。当然,这个时候,也是敌人进行宣传的最好时机。战争爆发的第一天就已经启动的宣传战,在这个时候会给敌国人民带来极为强大的破坏力量。在德军依旧占有优势地位时,在那里妖言惑众的除了敌对国家之外,还有他们的帮凶(“不满分子”)!

所有罗马、犹太人和共济会的报刊大肆宣传“和解和谅解”的和平论调,遍布全国,而各种牢骚抱怨也传到民众耳朵里。但是,在德国打败敌人成为胜利者时,这一切便销声匿迹。

在战争期间,他们用“自由”“幸福”等虚无的字眼来诱惑人民!其实,他们用所谓的自由、幸福的目的是把更多的人民置于他们的奴役和掠夺之下。当战争结束后,他们便避而不提所有的许诺。很显然,敌人的宣传产生了巨大的作用,而人民则像蜉蝣[10],生命短暂,来去匆匆,早已将这些忘得一干二净。于是,德国民族的精神团结最终遭到瓦解,军队也成为一盘散沙,经验成了殉葬品。

在以后的总体战中,宣传要针对人民的情绪进行宣传。宣传工作发挥作用有个前提,即要对敌国民众当前的思潮,他们的愿望和希望,以及他们对政府和战争的态度,都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宣传在民族精神团结出现分裂、因为战争带来的灾祸及给民众的精神和肉体造成创伤时就会产生巨大作用。一支常胜之师能够阻止民族精神团结出现分裂,但是一支失败的军队却难以做到。在战争中,军民间的关系可以借助二者的交往得到加强,比如,后备队连绵不绝地开赴前线,伤员被运往后方和伤愈者被送往前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