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总体战的实施(第6/8页)

但是,如果遵循行动准则,处境会好一点。

在一处获得对敌人的决定性胜利,便能够阻止敌人在另一处利用我方暴露的弱点。施利芬将军在实施战略展开时,如果驻守萨尔布吕肯的德军较弱的左翼被占据优势的法军击败(1914年法军真的对此翼发动了进攻),那么就算德军在右翼取得了胜利,也不能对整个战争的结局发挥作用。

总体战的实施过程,通常是一次行动紧接一次行动,一场会战紧接一场会战,为了重新凝聚力量,这期间可能会有或长或短的间隙,运动战也可能再度变成阵地战,将战线延伸数百公里,让敌人既不能攻克,也不能实施包围作战,直到战争结束。但是,战争的结束常常不是因为一方打败敌国军队,而是因为敌国民众出现了分裂。

在行军和会战中,部队在体力上、精神上都要承受严峻的考验。失利让人垂头丧气,但是胜利也只能暂时让人欢欣鼓舞。伤亡人员一退出军队,就有后备人员填补进来。不过,由于新兵和老兵之间还没有真正地建立情谊,不管新兵的意志有多么坚强,二者依旧处在两个互不联系的世界里。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注重的一点是:全军将士是否认识到为维护民族生存而战斗的意义,是否已将克服各种困难、保持坚强不屈的气概和能力都铭记于心。

从新兵和老兵的关系上,我们可以看出,每个士官和军官在他所管辖的范围内,是否配得上一队之长的职位,能说明部队是否以坚如磐石的战斗意志和自愿服从精神代替了机械的军纪。但是,最终能对军队发生重要影响的是民族的精神力量,但这主要取决于军民间交往的密切程度。

陆上、空中和海上行动一旦开始,军队对生活必需品、饲料和燃料的需求就会没有止境。这些物资可以从国内运往前线,也可以从占领区获取,这种情况会贯穿整场战争。

首次会战后,各种补充人员、弹药、装备,都会连续不断地从国内运往前线,而伤员和被损坏的军事装备则被运到后方:军队的后方交通线上将呈现出一派紧张繁忙的景象。如果作战区域在本国领土内,军队和后方、军队与人民的联系就会更加直接,就像驻守军港和机场的军队与当地政府和人民的联系一样。

在下达动员令后不久,军队的后备部队一定要组建完成。其中有些是接受过军事训练的士兵,大部分则是没有经过军事训练而刚服兵役的适龄青年。所以,需要对他们进行军事训练,与此同时组建新的后备部队。

虽然步兵训练很不容易,但是跟其他军种相比,步兵训练还是最简单的。在战场上,步兵的损失虽然是最大的,但是它能够暂时得到相应的补充。所以,步兵兵力依旧能够维持下去。如果步兵像世界大战中的德军那样得不到补充,那么部队的战斗力便会锐减。

相对于步兵,其他军种的新兵训练却困难多了,其中尤为困难的是空军后备人员的训练,因为损失一架飞机,通常意味着损失整个机组人员。各种作战装备的准备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这种难度不亚于人员方面的准备。

就像组建后备部队和开展各项工作一样,整个工业系统都要全心全意为军队服务,做好一切相关准备。首先,它要为军队提供数额巨大的武器弹药,如果和平时期储备很少,战时就会要得急。至于武器弹药的质量问题,则另当别论。其他武器装备的制造也是如此,比如机枪和火炮,都需要很长的时间,甚至维修被运送到后方的破损的装备也难以在一夜间完成。对工业系统来说,最为难办的事情是,及时补充飞机及其发动机、坦克和军舰。

受伤的飞机大部分会坠毁,而制造新飞机和培训飞行员又非常困难;装甲车辆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而海军的军舰一旦沉没便难以适时补充,虽然小型军舰能够补充,而遭受重创的军舰的维修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同时,我们要注意到,在激烈的战斗中,如果一艘军舰被击中会对整个舰队的战斗力产生严重的影响。这点不适用于陆军。一般而言,一两件武器装备的损失丝毫不会影响陆军的战斗力。战斗中,空军和海军要想维持战前水平,几乎是不可能的,就算后方人员殚精竭虑,努力工作,也无法做到这点。上述这些情况不是像世界大战那样,在战争中弥补平时的缺额,而是要工业系统维持最高的生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