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总体战的实施(第5/8页)
紧随兵力机动或防御措施完成而来的是会战和战斗。
在双方寻求决战的战场上,双方会投入相当规模的兵力和武器,在宽达数百公里的战线上,展开长达数日的会战。这些我已经在前文作了详细的阐述。在主力部队机动范围之内,也许有摩托化部队或骑兵师处于敌军正面和翼侧,它们将会在会战开始之前或者会战开始时投入战斗。
在只有一个敌对国家的情况下,倘若真的能够在预期的地段获得决战的胜利,并通过追击战决定战争的胜负,那么对战胜国的军民来说,是一件幸事。不但是德军最高统帅部,德国的敌人也希望一战定输赢。
但是,这种一战定胜负的战争意图是难以实现的,因为首先,军队规模巨大,失败的一方能够获得源源不断的补充;其次,发达的铁路系统能够为军队集中和转移提供便利条件。一般情况下,首次决战后,战争将继续进行。当然,这只是针对只有一个敌国的情况说的。不过,如果有很多个敌人,那么情况则更是如此。我在后文所要提及的,都是以多个敌人为前提的。
对于顽强抗争的敌人,我们可以回避其挑战,暂时不寻求决战,而是在宽大正面上以迟滞战的形式(摩托化部队也是如此)进行防御会战。不过,只有进攻才能获得胜利。进攻现在是、将来依然是最有效的作战手段,比如,1914年8月我在东线战场上所进行的坦嫩贝格会战就是这样。
一提起撤退,大家都感觉不是很光彩,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撤退常常是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做出的战术决断。不过,从另一方面看,战争经验又表明,只要战士们对上级领导的决策坚信不疑,而上级又能够有效地控制他的部队,而不是慌慌张张进行撤退,那么就算让大部队向后撤退也不会对军队的团结精神造成威胁。
空军和海军作战部队在获得胜利后,甚至只能返回基地,同理,陆上战斗也应当是这样。只不过,陆地上的撤退要以部分领土为代价,这对日后的作战会产生决定性影响。
能否对尚未全军覆没的敌人进行一次致命打击,能否将其他敌人击溃,要看该国能否集中兵力组建新的力量,能否遵循作战准则,即重新实施远距离机动,向敌人发动进攻;充分利用敌人暴露的弱点,在决定性方向上用优势兵力攻打敌人,摧毁敌人的抵抗意志,甚至让敌人获胜的作战意图破灭。
迅速决断和灵活机动能力是指挥者要具备的主要素质。机动能够弥补兵力不足的缺陷。在这点上,铁路过去对于作战所具有的意义今天依旧存在。
1914年,德军最高统帅部在西线以优势兵力战胜敌人的作战意图没能实现。
1914年11月当时机到来时,德军最高统帅部却没有抓住机会,没能构成新的作战重点(集中兵力消灭俄军)。要知道,1914年秋季,通过铁路将大部队由西线运到东线是完全可能的事。
1914年8月,我在坦嫩贝格会战中击溃敌人一个集团军。在同年9月,我在马祖里湖会战中歼灭敌军另一个集团军。随后,我调集部队火速赶往西里西亚,支援遭受重大损失的奥匈帝国军队,以便它可以继续向桑河和维斯瓦河前进,在行军途中,我又再度将敌军击溃。
此后,处于劣势的我军便在桑河和维斯瓦河畔以及华沙南部修筑工事,进行防御,准备最后向西里西亚边界撤退。
为了和从东普鲁士搭乘火车前来的第8集团军一部一起向早已撤退到该地的俄军左翼发动进攻,我再度利用铁路将部队运到格内森[8]、霍恩萨尔查[9]和托伦。
1757年11月5日,腓特烈大帝在梅泽堡附近进行了罗斯巴赫会战,接着又于12月5日在布雷斯劳进行了洛伊滕会战。
上述一切,说说容易,做起来却比较难。就像我发动进攻而敌人毫不抵抗,在这种情况下,获胜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就像我准备充分或者拥有明显的优势,将敌人击败也是轻轻松松的事情。
不过,事实并非如此,更何况敌人如何行动,我们根本不清楚。如果我们想要在某个地方击溃敌人,那么在另外一个地方的弱点就只能暴露出来。而弱点一暴露,敌人就很有可能利用这些弱点,正如同我们利用敌人的弱点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