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经济与总体战(第7/9页)
在动员情况下,非军工厂也可生产军工产品,虽然它们只能生产专用产品,比如引信等。
在总体战中,装备的补充、制造以及弹药和装备的维修是大工程,其范围的广泛程度是人们难以想象的。世界大战的头两年,我们就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结果士气低落,人民怨声载道,白白损耗了许多力量。
自1916年8月29日我到德军最高统帅部任职后,我才开始采取补救措施。在作战的大后方,我调集大量的人力来为军队工作,但是这种作用要在数个星期之后才会看到。
我认为,和许多战争一样,未来的战争需要更多的兵员,需要更多的军事装备。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一定要有足够的制造装备的原料和劳动力,要有足够的现金或外汇,这样才能够在必要的时候或者可能时候,在平时和战时从国外进口原料或直接进口军事装备。要知道,美国的资本家不但为我们的敌人提供过数十亿资金,而且还直接提供军事装备。
除了以金属为原料的装备工业外,化学工业也极为重要,如火药、爆破材料、燃料以及医药的生产和制造。在毒气被运用到战争后,化学工业对战争的意义随之提高。
大家都希望将毒气战列为禁止项目,但是多数是口头说说罢了,并非真心实意,所以毒气战屡屡出现在战场上。在世界大战中,德国化学工业所需的原料几乎都依赖于外国,但是它们却满足了德军作战的需要,并且贡献颇多。
此外,它们还提供了肥料和载重汽车用的人造橡胶,虽然数量不多,但却很有用。值得一提的是,它们还生产了汽车用的汽油,大大缓解了燃料困难这个难题。
在世界大战中,我极为关心陆、海军的燃料问题,当时燃料告急的消息如雪片般飞来。德军占领瓦拉几亚地区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弄到粮食,还为解决燃料短缺的问题。虽然罗马尼亚的石油设施遭到严重破坏,但是德军在占领罗马尼亚后依旧取得了一部分燃料,以供部分轻型车辆和飞机之用。
但是,燃料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彻底解决,需求量日益增多,所以,我不得不在1918年进军高加索。战争结束后,由于陆军不断进行摩托化建设,海军则几乎都使用石油作燃料,加上空军的大规模扩编,造成了燃油和润滑油的需求急骤增长,迫使美、英、俄以及跟随其后的犹太和罗马世界资本家将控制和开发地球上的产油区作为全球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所有国家来说,燃料的准备绝对是一项必要的工作。如果一个国家的原油和石油加工品的产量不多,那么就更加有必要进行这种准备。同时,它还必须考虑战争中的进口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国家现金和外汇的多少也起着决定性作用。
在这里,我不可能涉及每一种在世界大战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原料,尽管在这方面的某些重要战争经验,我都在战争回忆录中谈到。在这里,我只想再谈谈木材和水泥。二者在阵地构筑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坑木对于采矿作业是不可或缺的。在东线司令部时,我就从占领区的俄国、立陶宛、白俄罗斯部分地区和波兰东部弄来大批木材和水泥。
在占领区内,首先要养活当地居民。而西线的居民因为不能自给,结果给美国提供机会,美国向西线居民提供给养,而经手人却因此大获其利。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占领区还能够为军事装备的各个领域提供大批量、各种各样的原料。在总体战中,军队可向每个占领区提出这样的要求。
对农业、工业及其他许多经济部门而言,它们的重要任务是满足人民和军队的需求,稳定后方的经济秩序,使成千上万的工人获得精神满足,让他们有机会挣钱,养家糊口,要不然,他们就要依赖国家,国家除了养活他们还得不到任何报偿。
农业、工业和劳动力是战争的支柱。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它们却牵制了成千上万的工人,而这些工人大部分是有作战能力的,结果造成军队失去了一大兵源。
此外,国内交通和对前线的运输作业也占用了一大部分工人。因为战争需要国内交通和对前线的运输保持畅通,大部队依靠铁路实施机动的计划要能随时付诸实施,这些都离不开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