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经济与总体战(第5/9页)

在这样的情况下,粮食供给出现问题,运输又宣告中断,造成动员后不久灾难降临便是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虽然相关人员尽心尽力地做事情,但是因为工人、马匹和肥料的不足,土地耕作不良,粮食大幅度减产,给人员、牲畜造成的困难有增无减。

现在,由于军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机械化,马匹和饲料的需求量便大幅度降低,农田可施用丰富的氮肥,使产量增加,我们的处境比世界大战时要好很多。

当时由我倡导建立的洛伊纳工厂[5]对于在总体战中维持民族力量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其他食品和享用品,如蔬菜、豌豆、扁豆、米、咖啡、茶以及牛奶、蛋、黄油等,在战争初期没有做好充足的储备,无法供人民和军队较长时期内食用。

在和平时期,陆军和海军管理部门已为平时、动员时期和战争初期的补给储备有一定数量的给养和饲料,所以,军队能够在战争初期按照计划提供补给。军队依据要塞的供给制定了特殊的计划,让各个要塞能够坚持数月。同时,在世界大战即将爆发的那段日子里,政府也极为重视大城市和工业中心的供给。但是,遗憾的是,很多计划和设想都没有实现,最终导致战争期间德国陷入危机之中,粮食补给捉襟见肘。当时采取的一些措施中,有些是正确的,比如面包票,有些则是错误的,比如有名的屠宰生猪。乃至到最后,政府对要塞居民实行配给的方式,对全民施行粮食定量分配制。对重体力劳动者,政府则按军人的标准实施分配,因为他们必须获得足以维持其体力的粮食。尽管如此,贫困依旧随处可见,在广大底层民众中尤为明显。

出于真正的民族情感,广大人民群众拿到了国家分配的那一部分。但是,有些人却中饱私囊,祸害国家。这可能是国民愤懑不满的根源,最终损害了民族团结。

在补给方面,对人民来说,衣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必需品。但是,做衣服所需要的原料,如亚麻,国内只能够提供极小的一部分,而羊毛和棉花则彻底依靠进口。

1914年,德军的服装还有一定的储备,制作居民衣服所需要的原料在服装厂和商业部门也有一定的储备,足以保证个人服装在一定的时间之内的供给量。羊毛和棉花在纺织厂也有3个月的储备。但是,战争对服装业的影响与日俱增。

随着战争的发展,服装原料进口大受影响,而前线部队对军装的要求量激增,造成了服装原料严重短缺。贫困地区的民众,在战争爆发时,他们认为眼前的衣服还够穿,便没有储备。所以,政府也对服装实行配给制。

这个时期还生产出了羊毛和棉花混纺的代用品,不过用这种原料制作而成的衣服质量很差,容易损坏。至于可以代替羊毛和棉花的人造纤维,在当时则尚未出现。

制作皮靴和马鞍所需要的皮革,国内却没有储备,无法提供,平时主要就靠进口。所以,在战争期间,随着皮革的需求量大增,政府也只好像衣服那样实行配给制。

有关服装问题我就说这么多。很明显,在总体战中,服装问题和粮食问题一样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不但与军队有关,而且与民众息息相关,换句话说,它不但关系到军人的生活,而且关系到人民的生活。尽管我们要承认,前线作战的将士理应获得比后方民众更好的优待。

服装问题也与民族问题紧密相关。没有衣服穿的苦楚不但影响军队,也影响民众,特别是那些衣服易于破损的手工劳动者。对总体战领导和总体政治来说,对服装问题进行颇有远见的安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和原料问题一样,服装问题与国家的财政组织和国民经济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所以,在和平时期,政府就应当储备大量服装,以便军队动员之用。当时,我们还在俄国设立了一些特别军用被服局,与私营企业合作,共同生产服装,以供平时和战时之用,当然,在战时,它们的工作异常繁忙。

将来,因为对粮食和服装的需求量问题,政府将被迫实行配给制。

经济的另一重要任务是,用各种战斗装备武装军队。当然,这也是一国总体政治的重要任务之一。对于技术器材的作用我会在下文论述。但是,我可以不假思索地说,武器、弹药、器材、军舰和坦克等作战物资是军队必不可少的东西,并且某些设备的需求量非常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