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开始的步骤:一九三四-一九三七年(第5/16页)
至于奥地利:
德国既不打算也不希望干涉奥地利的内政,并吞奥地利,或者来一次合并。希特勒的十三点建议的内容是很广泛的。德国不能在国联废除凡尔赛和约以前重回日内瓦。他暗示悦,如果国联废除凡尔赛和约,各国的充分平等得到承认的话,那未德国将重新参加国联。但是,德国将「无条件地尊重」凡尔赛和约的非军事条款,「包括关于领土的规定在内。特别是它将支持和履行由于洛迦诺公约而产生的一切义务」。希特勒还保证德国将遵守莱因兰的非军事化。虽然德国「随时」都愿意参加一种集体安全体系,但是它却更喜欢双边协议,愿意和它的邻邦签订互不侵犯协定。它还准备同意英法为洛迦诺公约补充一个空军协议的建议。
至于裁减军备,希特勒更是准备无所不允的:
德国政府愿意同意能导致取消最重型武器的任何限制,特别是适用于侵略的武器,如像最重型的大炮和最重型的坦克的任何限制——德国表明愿意同意对大炮口径、战舰、巡洋舰和鱼雷艇的任何限制。同样,德国政府愿意同意对潜水艇吨位的限制,或者完全取消潜水艇——
关于这个问题,希特勒向大不列颠提出了一个特别的诱饵。他愿意把德国的新海军限制为只有英国海军力量的三十五%;他又说,这将使德国在海军吨位上仍比法国低十五%。国外有人提出反对,说这不过是德国的要求的开始而已;对这种反对意见,希特勒答复说,「对德国来说,这个要求是最后的和不变的」。
在晚上十点过后不久,希特勒的演说到了结束部分:
不论是谁,要是在欧洲点起战火,除了混乱外不能希望得到别的任何东西。但是,我们坚决相信,在我们的时代里实现的将是西方的复兴,而不是西方的衰亡。德国可能对这项伟大的工作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是我们引以为豪的希望和不可动摇的信念。
这些话都是和平、理智与和解的甜言蜜语。欧洲的西方民主国家的人民和政府迫切希望能在任何合理的基础上,几乎可以说是在任何基础上,继续保持和平。因此这些话正是他们所爱听的话。不列颠群岛的最有影响的报纸伦敦《泰晤士报》,几乎以欣喜若狂的态度来欢迎这些话。
——这篇演说结果证明是合理的、直爽的和全面的。凡是本着公正态度来看这篇演说的人,谁也不能怀疑,希特勒先生所提出的一些政策主张完全可以构成彻底解决德国问题的基础——一个自由、平等和强大的德国,来代替十六年前强迫它接受和平的战败的德国——
我们希望,这篇演说将在各地都被认为是一篇诚挚而经过周密考虑的由衷之言。这家大报是英国新闻界之光,它却要像张伯伦政府一样,在英国对希特勒的贻害无穷的姑息政策中扮演一个令人难以相信的角色。但是至少在作者本人看来,该报比政府还要难以原谅,因为,在该报驻柏林记者诺曼·埃布特于一九三七年八月十六日被逐出以前,该报一直从他那里获得关于希特勒的作为和目的的报导,这些报导远较其他外国记者或者——包括英国在内的——外国外交人员所提供的报导更能显示端倪。虽然他在那些日子里从柏林发给《泰晤士报》的报导有很多都没有发表(这是他常常向本作者抱怨的,而且是后来得到证实的),但是《泰晤士报》的编辑们一定是看过他的全部报导的,一定能够知道纳粹德国的真实情况和希特勒的堂皇诺言多么空洞。英国政府跟《泰晤士报》一样愿意和切望把希特勒的建议当作「诚挚的」和「经过周密考虑的」,特别是关于德国同意使它的海军只及英国海军力量的三十五%那一项建议。
当约翰·西蒙爵士和艾登在三月底对希特勒进行推迟了的访问时,希特勒曾狡猾地向这位英国外交大臣发出暗示,使对方觉得两国可能很容易商定一个能保证英国优势的海军协议。现在在五月二十一日,他公开提出了一个具体的建议,同意德国舰队只及英国海军吨位的三十五%,另外在演说中还说了些对英国特别友好的话。他说,「德国既没有打算,也没有必要,更没有办法参加海军方面的新竞争」。所谓竞争是暗指一九一四年以前铁比茨在威廉二世的热烈支持下建立一个远洋舰队同英国舰队相匹敌的事,对这层意思,英国显然是不会不懂的。希特勒接着说,「英帝国需要在海上有一支优势的保护力量,德国政府了解这一点极其重要,也了解其理由——德国政府真诚地希望能够同英国人民和国家建立并保持一种将能永远防止再度发生两国之间曾发生过的这个唯一竞争的关系」。希特勒曾在《我的奋斗》中表示过同样的心情,他在书中着重指出,德皇的最大错误之一就是与英国为敌和妄想在海军力量方面同英国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