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开始的步骤:一九三四-一九三七年(第4/16页)

将军们,人们可以从他们的脸上看得出来,高兴极了。他们像大家一样,对此也是感到意外的,因为前些日子一直呆在伯希特斯加登山间别墅里的希特勒,没有把他的想法告诉他们。据冯·曼施坦因将军后来在纽伦堡的作证表明,他和他的上司、柏林第三军区司令冯·维茨勒本将军,是三月十六日从收音机中才第一次听到希特勒的决定的。参谋总部原来是想在开始时先搞一支规模比较小的军队的。

(曼施坦因作证说)如果问到参谋总部的话,它是会建议二十一个师的——三十六个师的数目是希特勒的一种自发的决定。

于是其他国家向希特勒发出了一连串空洞的警告。英国、法国和意大利于四月十一日在施特莱沙会谈,谴责德国的行动并重申它们支持奥地利独立和洛迦诺公约。日内瓦的国际联盟理事会也表示了对希特勒的鲁莽行动的不满,当即委任了一个委员会来研究防止他下次再犯这类行动的步骤。法国看出德国永远不会加入东方洛迦诺公约,赶忙同俄国签订了一个互助协议,莫斯科也跟捷克斯洛伐克订立了这样一个协定。

从报上的标题来看,这种联合起来对付德国的姿态多少有些不吉的兆头,甚至使德国外交部和军方的若干人士也有些感到不安,但是显然没有使希特勒受到影响。毕竟,他冒了一下险而结果安然无事。不过,这仍然不能使他安于已得成就。他认定,现在又该来弹弹他爱好和平的调子,看看是否能在团结起来对付他的大国中间钻个空子而破坏这种团结。

五月二十一日晚上,他又在国会发表了一篇「和平」演说。作者在国会里听过希特勒的大部分演说,这次大概是我所听到的他的最动听的,而且无疑是最巧妙的、最能迷惑人的演说之一。希特勒当时显得心情舒畅,流露出一种不仅是自信的,而且是使他的听众感到意外的宽容与和解的精神。演说词中没有对谴责他废弃凡尔赛和约军事条款的国家表示不满或蔑视。倒是有着许多保证,说他所要的只是在对大家都公正的基础上的和平和谅解。他不要战争;说战争是没有意义的,没有用处的,而且是令人极端嫌恶的。

过去三百年中欧洲大陆上所流的血,跟这些事件对各国所产生的后果,颇不相称。到头来法国仍旧是法国,德国仍旧是德国,波兰仍旧是波兰,而意大利仍旧是意大利。帝王野心、政治欲望、爱国偏见,造成了大量流血,但在能够看到的深远政治变化方面所获得的结果,就民族情绪方面来说,只不过做到触及各国的皮毛而已,它并没有在实际上改变它们的根本性格。如果这些国家仅仅把它们的牺牲的一小部分用在比较明智的目的上,成就无疑会更大而且更永久。

希特勒宣称,德国丝毫没有要征服其他国家的念头。

我们的种族理论认为,每一个企图征服和统治一个外国民族的战争,是一种迟早要使胜利者内部发生变化和削弱,最后使他遭到失败的事情——由于欧洲已不再有未被占领的空间,所以每一个胜利——充其量只能造成一个国家居民人数的增多。但是,如果各国认为这一点非常重要的话,它们可以用一种更简单和更自然的方法不流一滴泪而做到这一点——(用)一种健全的社会政策,用使一国人民更愿意增添子女的方法。

不!国家社会主义的德国要和平,是由于它的基本信念。它要和平还由于它认识到这样一个简单而朴素的事实:没有一个战争可能在本质上改变欧洲的苦恼——每一次战争的主要后果是摧毁国家的精华——

德国需要和平,希望和平!

他继续在这一点上大做文章。到最后,他还提出了维护和平的十三点具体建议,这些建议看来非常冠冕堂皇,因此不仅在德国,而且在整个欧洲都造成了深刻而良好的印象。他在这些建议之前却有一段提醒人们注意的话:

德国已向法国庄严地承认和保证了它在萨尔公民投票后决定的边界——我们从而最后放弃了对阿尔萨斯一格林的一切要求,为了这块土地,我们曾经进行了两次大战——在不咎既往的情况下,德国已和波兰缔结了一个互不侵犯协议——我们将无条件地信守这个协议——我们承认波兰是一个伟大而具有民族意识的民族的国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