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完美的入侵(第5/8页)

南部地区——第346摩托化步兵师驻守坎大哈、法腊一线,另有1个歼击机团驻守坎大哈。

通过调整部署,苏军完全控制了阿富汗的主要城市和交通干线。在四个主要地区,苏军共建立起24个大战区和101个小战区,每个师的防区达20万平方公里,每个团的防区达7—8万平方公里。在莫斯科眼里,阿富汗战争似乎应该到此为止。

自1968年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扑灭“布拉格之春”后,苏军的闪电战术又一次发挥了巨大的效用,近10万的阿富汗政府军不堪一击。现在,出兵阿富汗第一阶段的任务已经轻而易举地完成了,第二阶段即将拉开序幕——清剿阿富汗穆斯林武装。阿富汗的一部分次要城镇和大部分的农村地区还被穆斯林武装和独立的当地部族武装控制着,其中包括由巴基斯坦和伊朗支持的穆斯林武装力量。不过,勃列日涅夫对此估计乐观。他认为,消灭阿富汗穆斯林武装不会耗费太长的时间,“此事将在三到四周内结束”。外交部长葛罗米柯也说:“这只需要一个月,我们很快就会完成一切并迅速离开。”

下一步,勃列日涅夫考虑的就是从阿富汗撤军。

新年刚过,勃列日涅夫主持召开了苏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他在会上正式表示,他对苏军第一阶段作战的进展情况感到满意;在第二阶段作战中,苏军应继续坚持第一阶段的作战方法,继续发扬第一阶段的作战精神,速战速决,尽快结束这项神圣的任务。另外,照当前的形势来看,卡尔迈勒似乎已经在各主要城市确立了统治,在适当的时候,苏军可以撤出一部分。

对于撤军的提法,外交部长葛罗米柯等人表示不同意。他们指出,眼前提部分撤军问题,条件还不成熟。要等到卡尔迈勒政权足够强大才能考虑这个问题。战争刚刚结束了第一阶段,现在撤军,这将严重影响苏联的国际形象。

勃列日涅夫接受了这个意见。会后,苏共中央政治局马上将速战速决、全面消灭阿富汗抵抗力量的任务交给了苏军总参谋部,命令他们迅速制定阿富汗战争第二阶段作战计划。

事实上,就在这次政治局会议前,苏军总参谋部负责拟定苏军在阿富汗作战计划的奥加耶夫、阿赫罗梅耶夫和瓦连尼科夫等将军,曾向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呈递一份报告,警告国防部把苏联军队继续开进阿富汗会遇到种种危险,阿富汗好战的部族和险峻多山的地形,将会使苏军的行动变得徒劳无益。

他们很快就受到了乌斯季诺夫的训斥。乌斯季诺夫严厉地告诫他们:苏军开不开进阿富汗,这属于外交范畴,“我们的军队什么时候决定过外交政策?”乌斯季诺夫命令他们立即停止任何讨论,马上准备第二阶段军事行动计划。

这一次,勃列日涅夫的估计实在是过于乐观了。这场战争实际上此时刚刚开始,它不但没有在三到四周内结束,而且一打就是九年。勃列日涅夫只看到了苏军的入侵,却没有看到苏军的凯旋;不仅勃列日涅夫没有看到,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也没有看到。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十年后,正当阿富汗的反政府武装抵抗组织仍在不断壮大时,“苏联”这个词却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充满怀旧色彩的历史名词,永久退出了历史。

要知道,西方著名史学家保罗·肯尼迪曾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帝国的过度扩张,必然导致帝国的败亡。

1980年1月下旬,苏军经过短时间的休整,除了留下一部分兵力防守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外,其余的大部分兵力向未被占领地区的一切抵抗力量发起了全面进攻。第二阶段的战斗正式开始。

为了加强苏军的打击力度,取得速战速决的效果,苏军首先将主要的兵力集结在几个大城市中,各自组成一个拥有数百辆装甲车和卡车的大部队,然后再分头沿着重要交通干线或朝着反抗活动频繁的地区迅速推进。一般情况下,这些部队前方有已归顺卡尔迈勒的阿富汗政府军开道引路,空中有苏军武装直升机的保护。他们一路包围搜查每一个村庄,逮捕任何可疑的阿富汗人,以大城市或交通干线为中心,成扩散状向阿富汗农村挺进。由于苏军动用的武装力量极其强大,基本上无人可抵挡其攻势,就像是一记重拳狠狠地砸过每一个所经之处,所以苏军自己骄傲地将这种进攻方式称为“拳头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