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完美的入侵(第7/8页)

与此同时,国际上要求苏联撤军的呼声日益高涨。坚信苏联已经胜利在握的勃列日涅夫打算利用这一机会在国际上为苏联争取更多战略优势。于是,勃列日涅夫脑中关于部分撤军的念头再次出现。当然,撤军之前要先与巴基斯坦、伊朗甚至美国等国家进行谈判,在谈判桌上为苏联赢得战略优势后,再实施撤军的想法。

为此,社会主义阵营内部进行了通气。1980年3月,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菲德尔·卡斯特罗写信给勃列日涅夫,表示古巴愿意以不结盟运动代表的身份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间斡旋,组织它们进行谈判。

对这次谈判,苏联完全以一个胜利者自居;勃列日涅夫不允许其他国家对他扶植起来的卡尔迈勒政府有任何意见。勃列日涅夫的目标是,用阿富汗部分撤军,换取美国的力量退出印度洋和波斯湾地区。

1980年3月底到4月初,古巴外交部长伊希多罗·马尔米耶卡·佩奥里带着勃列日涅夫的使命在喀布尔和伊斯兰堡之间多次奔走,以促使双方展开会谈。巴基斯坦总统齐亚·哈克只提出一个先决条件——只有苏联撤出留在阿富汗的全部军队,会谈才能举行,巴基斯坦随时恭候并且可以在任何地方与阿富汗举行会谈。

巴基斯坦的强硬立场让勃列日涅夫的打算全部落空。他这才明白,想以苏联撤出阿富汗为条件在国际上捞取到好处,基本是不可能的。

更何况,此时战场上的形势已经开始悄然转变了。

1980年5月12日上午10时,苏军一个摩托化步兵团从萨曼甘向达拉苏夫进发,打算消灭这里的反苏游击队。这个摩托化步兵团装备有300多辆坦克和装甲车,而阿富汗游击队仅有少量的步枪和手榴弹。实力相差悬殊,这一战本不该有太多悬念的。

阿富汗游击队得到情报后,认定苏军要去达拉苏夫山区,必定要经过狭窄的查普查勒山口。这个山口地势险峻,谷深坡陡,公路两边陡峭的石壁耸入云端,装甲车辆目标大、易受攻击的弱点在这里暴露无遗。这里是一个打伏击战的绝佳地点,游击队决定在查普查勒山口狠狠伏击苏军。

由于山高坡陡,苏军的坦克、装甲车从萨曼甘出发后,只能排着纵队,沿一条公路向达拉苏夫山区进发。由于苏军急于赶去围剿达拉苏夫地区的反苏游击队,只要求行军速度而忽略了其他,在无任何反伏击措施的情况下,以一字队形通过查普查勒山口。按照反伏击作战原则,苏军在通过查普查勒山口时,应首先派兵控制山口两侧的制高点,至少应出动直升机对可能有伏兵的两侧制高点进行细致侦察后方可通过。但是,轻敌的苏军什么也没有做。

14时30分,苏军坦克、装甲车进入查普查勒山口。阿富汗游击队马上点燃预先埋设的炸药。顷刻间山崩地裂,大量的巨石滚入峡谷,犹如日坠天倾,当先的苏军坦克和装甲车被巨石压成一堆堆“铁饼”。接着,埋伏在山顶的游击队员用步枪、反坦克手榴弹、苏制RPG火箭筒、土制炸药包向苏军发动猛烈攻击。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苏军不少坦克、装甲车被击毁,伤亡500多人。为避免全军覆没,15时30分,苏军指挥官下令撤退。剩余的坦克、装甲车载着残兵败将夺路而逃。由于苏军队形较长,不便于组织指挥,加上败退时慌不择路,游击队在追击中又击毙几十名苏军,还生擒了40多名苏军士兵。至此,查普查勒山口之战以苏军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查普查勒山口之战似乎还没能让苏联人清醒过来。1980年4月14日,苏联驻阿富汗大使塔别耶夫向苏共中央发来的关于阿富汗国内形势的报告中说:

卡尔迈勒进入政府执政和苏联军队进驻阿富汗之后,在同反革命进行斗争的战线上,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一方面,反革命势力已不能再利用原先体制的多次失误和错误让居民去反对中央当局,这就极大地改变了力量对比,使其有利于中央,特别是省一级政权。另一方面,苏联军队是强大的稳定因素,这就打破了反革命分子想获得军事优势的计划,打破了他们在同阿富汗民主共和国政府的斗争中直接在军事上取得胜利的梦想。在今年2—4月,许多省份的反革命分子在军事上都遭到失败。在库纳尔、拉格曼和捕格哈尔等省有4000—5000人的叛乱集团被粉碎了。同时,在巴格兰、巴达赫尚、巴尔赫、萨曼甘、塔哈尔等省,叛乱分子也受到了强大的警告性打击。仅在4月上旬就有3200名叛乱分子被消灭,840人被俘。大多数居民都特别反对叛乱分子,对强盗们的横行霸道已十分厌恶,都在渴望过和平生活。在政府取得的军事成就的影响下,直到目前还没有参加政府军和叛乱集团之间斗争的那一些势力都投向了政府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