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个案分析:1778年的海战(第4/13页)

华盛顿和亨利·克林顿爵士在之前已经提到过海上力量和武装舰队。如果把它单独作为一个战场而言,在沙弗伦战役的条目下,虽然东印度群岛的形势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提到过,但是我们这里还要重复论述一下,那里的一切都取决于对海上的优势控制。对没有基地的法国舰队而言,占领亭可马里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就像占据斯塔卢西亚一样,这是一个意外收获。本来应该是只有在击败对手或者在对方的舰队没有迎敌时,这种机会才能出现,而法军在此刻正好捡了个大便宜。在北美和印度,正确的军事政策指出,真正进攻目标的敌军战舰非常依赖其与本土的联络。还有欧洲战场,把它作为一个孤立的战场分析研究是极为不合理的,因为它与整个战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可十分肯定的是,在欧洲只有两个重点:直布罗陀与梅诺卡岛,这也是这场战争唯一的目的。由于西班牙的强烈催促,直布罗陀完全成为同盟国的进攻目标。显而易见,对这两个地方的占据都取决于对海洋的控制。

在一次海战中,有两件事情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是位于海岸线的基地,军事行动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另一个是要有一支海上舰队,它的规模和海军的素质都要同这次军事行动相协调。如果这场战争跟前面提到过的一样,在距离本土很远的地方展开,那么,每个遥远的地区都要有可靠的港口,作为局部战争中的临时性基地。在这些基地和本土之间,必须要有稳定的、安全的交通线,而它则完全取决于对这片海域的控制权。这种控制权必须要由这个国家的海军来实施,要么是驱赶来自各方的敌舰,从而使本国的船只顺利安全航行;要么通过武力为船队护航,这些提供军事补给的船只在远距离作战中是非常必要的。前一种方法要求将这个国家的海军力量扩散到非常宽广的领域,后一种力量则是将力量集中在运输船队指定时间内航行的局部海区。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需要动用军事力量在航线上隔一段距离就要控制一个港口,比如好望角、毛里求斯,这样的话,无疑将进一步加强其交通线。像这样的据点在以前必不可少,现在更加显得重要了,因为比起以前的供应补给,现在的油料补充要更加频繁。这些国内外据点的配合和它们之间交通线的状况,可以称之为一般军事形势的战略性特征,我们根据这种特征,就能够确定军事行动的性质。在欧洲、美洲和印度这三个战场,都将对海洋的控制作为决定性因素;敌军的舰队被指定为真正的进攻目标。现在,让我们把前面的各种考虑运用到战争的各个领域中去,看看同样的结论对整个战场的适用程度究竟如何。如果适用性强,那么参加战争的每一方作战活动的本质又是什么。

在欧洲,英国本土基地在英吉利海峡沿岸,有两个重要的军需库——普利茅斯与朴次茅斯。同盟国的基地在大西洋沿岸,主要的军港是布列斯特、费鲁与加的斯。在这三个港口后面,还有位于地中海的塔兰与卡塔赫那造船厂。它们和英国在梅诺卡岛上的基地马翁港遥相呼应。但是马翁港可以不作考虑。因为在整个战争期间,它被划作一个防御部分,而英国舰队没法抽调出任何一支力量来地中海。相反的是,由于直布罗陀特殊的地理位置,可以用来有效地监视来自直布罗陀海峡的分遣队或者增援部队,所以它可以作为承担监视任务的基地,但这一点并没有得到实现。英国的欧洲舰队被死死拖在了英吉利海峡,主要用来防御本国国土,偶尔为直布罗陀送去得以维持部队生存的给养。而马翁港和直布罗陀的作用是不一样的,马翁港在当时来说并不是非常重要,直到战争后期,根本没有被同盟国所重视,经历6个月的围困后便被盟国攻占了;而后者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战争一开始便吸引了同盟国的大部分火力,因此也有力地钳制住了同盟国的兵力,这点对英国非常有利。

在北美洲,战争刚刚爆发,纽约、纳拉甘西特湾以及波士顿就成了局部性的战争基地。当时前两者被英国人占据,从其位置、防御可靠性和资源来看,它们应该是北美最大、最重要的军事基地。唯独波士顿落入了美国人手里,这就成了同盟国的一张王牌。从战争的实际进程来看,1779年,英国的主要作战活动已经转移到了南部各州,所以波士顿已经处于战局之外,而且从波士顿的地理位置来看,它在军事上也变得不重要了。但是,如果采用控制哈德逊和尚普兰湖一线来孤立新英格兰,并将军事主力全部集中到东线的话,我们将看到纽约、纳拉甘西特湾及波士顿这三个港口对战争的胜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