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大玩家(第2/25页)

于是,如何驾驭控制这些杂牌军队,使其不被对方所收买利用,而为自己效命疆场,便成为蒋介石在战争之初就必须加以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事情最后归结到究竟由谁来当第三军团的总指挥,蒋介石决定选择何成浚。

何成浚是湖北人,他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从辛亥起就领兵打仗,但军事指挥能力并不算出众,以致还让蒋介石产生了鄂籍将领都不善于打仗的印象,并下达手谕:“选将,慎用鄂人!”

何成浚考取过文秀才,并在张之洞经办的书院肄业,受到张之洞的赏识,并被保送至日本留学。按照这一金光闪闪的履历,他至少也能混成一个“儒将”,但是很多人都知道何成浚不爱读书,也从不研究稍微深刻一些的时政问题,甚至他连看报刊都是走马观花,泛泛而过。

不读书,肚里自然就无货。据何成浚曾经的幕僚回忆,他竟然从未见何成浚能够在公众场合发表一篇有条有理的演说。

为将一般,为政似乎也只能在及格线上下徘徊。何成浚长时间在湖北任职,并出任湖北省政府主席,因此最喜欢别人称他为“湖北家长”,然而他在湖北也没有做出过太多让人称道的政绩。

众所周知,蒋介石比阎、冯更重视政治型幕僚的选用,幕府中高手云集,且不说黄郛、杨永泰的深谋远虑,钱昌照、张群在政经、外交方面的专业才能,就是陈布雷的笔、吴稚晖的嘴,也足以让一般人望而却步。

在这个圈子里,何成浚若是真的一无所能,早就靠边站了。他能够始终得到蒋介石的重用,正是缘于有一套人所不及的特殊本领。

孟尝君之风

民国初年,天津人孙洪伊在北方政界颇有影响。后来他加入了同盟会后,通过罗致一部分人而形成一派力量,称为“小孙派”,与南方孙中山的“大孙派”比肩而立。

把孙洪伊拉进同盟会的就是何成浚。何成浚因此在同盟会内名声大噪,并受到黄兴等人的信任。南京临时政府成立,黄兴任军政部部长,何成浚是陆军部副官长。

也就从这时候开始,他超常的社交能力逐渐为人所熟知。何家经常住有闲人,他不仅招待食宿,有时还给点零用钱或帮助介绍工作,人称有“孟尝君之风”。除了慷慨疏财外,何成浚对上门之客都是求见必见,热情招待。

一传十,十传百,各地来找他的人越来越多,这些人的成分非常复杂,有革命党人,也有湖北同乡、各路军人、政客、失意书生、党混子,乃至上门寻求帮助的普通老百姓。

何成浚虽不可能做到有求必应,但他从不拒人于千里之外,总是尽力而为:来找事做的,就安排工作,即便一时没法安排的,也招待食宿,临走时再赠送路费。

何成浚每个月用在这方面的开支都不少,除了公家开支外,有时帮他招待客人的助手也得贴进去很大一部分薪水。

从蒋桂战争起,何成浚便利用他在社交方面的影响力和才能,南来北往地帮蒋介石“跑外交”。不过他最主要的成就并不是做说客,而是对杂牌军进行拉拢和策反。

民国年间,由于诸侯割据与时局变动过于迅速,杂牌军在数量上相当可观。一些杂牌军头看到蒋介石的力量越来越大,想投奔过来,倚为靠山,可是他们又听说蒋介石为人狠辣、奸险多变,怕吃亏或被蒋介石吞并,这时候何成浚就能在中间起到一个搭桥担保的作用。

何成浚的经历显赫。清末秀才、老同盟会员、早期士官生、黄兴的老部下兼老同事、辛亥革命元勋,这些头衔拣任何一个出来,都够炫耀上半天,更是那些资历较浅的杂牌小军头们所不能望其项背且为之肃然起敬的。

如果有谁说何成浚配不上“军事家”这一称号,那你就太较真儿了。要知道并不是每个“军事家”都是战神级别,而且何成浚吹起他的革命往事、军事韬略也同样是纵论滔滔,如长江之水连绵不绝。

除了“老革命”“军事家”外,何成浚可谓是中外皆通,讲国外,给你来日本的明治维新;讲国内,秀才出身的他对于士大夫圈子的一套周旋应付手法更是极其娴熟。这些都足以令那些没怎么见过世面的老粗军人为之倾倒,且自惭形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