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老天隔不了一层窗户纸(第8/21页)

钱昌照是黄郛的连襟,此人在经济学、教育学等方面造诣很深。由于黄郛的关系,他一入幕就得到了蒋介石的信任,幕中地位与陈立夫、陈果夫等人并驾齐驱。当时陈立夫管党和政,钱昌照就管经济、外交和教育,凡有关经济、外交、教育方面的文件,他都有权代蒋批阅。

蒋介石是军人,缺乏国际知识,钱昌照就每天给他讲国际上发生的大事,让蒋介石逐渐对国际形势的变化有了了解。同样因为军人的身份,蒋介石之前与知识界少有渊源,而民国时的大知识分子又大多清高,用权势和金钱都不一定能搞定。也是在钱昌照的努力撮合下,蒋介石开始频频和一些大知识分子见面或邀请对方为他讲学,这样他在知识界、舆论界的声誉便渐渐好了起来,人们都说蒋介石“好学、接近学者、起用文人执政”。

钱昌照在蒋氏幕府中所起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他的专长主要是经济,蒋介石一直感到帐中还缺乏一位足智多谋、运筹帷幄的佐政之才。在复出准备第二次北伐期间,有一次与黄郛闲谈,他便要求黄郛放弃其他职务,直接进入幕府辅佐自己。

黄郛那时候就感到蒋介石与冯玉祥在政治上意见不合,日后势必引起内争,而自己与冯玉祥私交深厚,如果身处中枢,会引起冯玉祥的不满,因此决定举贤自代。

他对蒋介石说:“海内有奇才杨畅卿先生,胸罗经纶,足以佐治。凡我所能者,畅卿无不能,畅卿所能者,有时我还不及,国家大计,望公商之。”

杨畅卿就是杨永泰,畅卿是他的字。

海内奇才

杨永泰系秀才出身,不仅有比较好的传统文化底子,还接受过系统的西方近代教育,十多年身居官场的经验,更让他练就了一套“既擅文事,又长武备,既懂立法,又懂行政”的本事。在北洋政府时代,他曾是一位极为活跃的风云人物,黄郛长期在北方军政界活动,对此非常清楚。

杨永泰的苦恼之处在于,尽管他踌躇满志,才华横溢,但一直怀才不遇。当然,他的怀才不遇,在一定程度上也要怪他自己缺乏恒心和眼光。

杨永泰最早也曾投奔过孙中山。孙中山内定让他出任护法军政府财政厅厅长,但当他认识到,孙中山其实没有实力,只是个空架子,财政厅也是既无权又无财时,便不仅不愿再出任,还跟着别人一起在背后开口闭口地骂孙中山是“孙大炮”。他的这种投机态度,引起了孙中山周围的国民党人,包括胡汉民等人的极度反感。

护法时代,孙中山的护法军政府确实不过是西南实力派诸侯的一块御用招牌,他们几时不需要了,就可以一脚踢开。这一点杨永泰倒是看得一点不差,在护法军政府完结后,他转投了西南实力派。

然而好景不长,西南实力派也垮了台。杨永泰自知在广州无法立足,又北上投奔北洋政府,并在曹锟的国会里出任参议院议员。

哪知道曹锟家的议员还是做不长久,一个“首都革命”,令“猪仔国会”顿时解体。无奈之下,杨永泰只得离开北京,到上海做了寓公。

就在蒋介石下野的那段时间里,杨永泰看准时机,向蒋介石的政敌李宗仁、白崇禧上了一份万言书,阐述自己对时局的看法和对现时政治的主张,并希望能为当时炙手可热的新桂系所用。

如果“李白”识才用才,杨永泰极可能为新桂系跃上政坛最高峰助一臂之力。在看过万言书后,“李白”也对其中深刻的政治见解表示赞赏,然而他们对杨永泰的态度却是不予理睬,也就是“然其言,不用其人”。

究其实,是“李白”十分鄙视杨永泰的为人,认为这样一个投靠过北洋,投靠过孙中山,又投靠过西南诸侯的幕客,在政治上是靠不住的,完全不值得吸纳!

对杨永泰,胡汉民等国民党的政坛老手是知道的,蒋介石一度带兵打仗,在南方政坛上也只是个后起之秀,在黄郛郑重予以推荐之前,他虽然也听别人说起过这个人,但并不是很了解。现在见黄郛将杨永泰说得如此高明,他有些半信半疑,加上忙于北伐,也就没再顾得上理会这位“海内奇才”。

黄郛素知蒋介石的秉性,同时杨永泰的特殊经历,也让他认识到若操之过急,反而会阻碍杨永泰的进阶之路。之后他便将杨永泰、钱昌照召入外交部,一边让二人参襄机要,一边准备寻找新的机会予以举荐。“济案”发生时,杨永泰、钱昌照都随黄郛在济南经历了风波,只是蒋介石当时并没有注意到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