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卖金的撞着了买金的(第6/13页)
你们也是靠喝二锅头起家的搅局者,凭什么只有你们能干,我们不能干?不行,我们也要搅局,也要尝尝成功之后喝着红酒晃悠的滋味儿。这是“九一八”后,以辻政信为代表的关东军年轻一代的普遍心理。
辻政信的狐狸尾巴终于露了出来。他对石原的思想其实纯属一知半解,所谓的服膺和崇拜也完全是叶公好龙,装模作样,换句话说,他真正从内心里羡慕的,是石原发动“九一八”所获得的好处和光环,一旦需要他熬的时候,他是根本憋不住的,所以类似于安葬张作霖那样的表演只能偶尔玩那么一次,所以他才会置精神导师于不顾,想要迫不及待地亲自驾战斗机去卢沟桥,哪怕那里并不属于关东军管辖的范围。
可是辻政信又是聪明的,因为他迎合了“潮流”,而石原已经不合“潮流”了。果然,以石原为首的不扩大派日渐式微,扩大派占到上风,在天皇裕仁的支持下,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辻政信正是搭乘这列快车,一跃成为“华北方面军”最年轻的参谋,而且还是他本人最热衷的作战参谋。
等到出口转内销,返回关东军司令部作战课时,辻政信的处境更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出名得趁早
关东军已经进行了人事更换。辻政信过去在第九师团的老领导植田谦吉出任关东军司令官,新任参谋长矶谷廉介中将也曾是辻政信的上司,两人都很器重辻政信。
在作战课内,作战主任服部卓四郎中佐曾是陆军大学“军刀组”成员,在军校算是辻政信的学长。辻政信在参谋本部任职时,两人曾同在一课,而且关系好到能穿一条裤子。
辻政信的军衔并不高,少佐还是刚刚晋升的,课里的很多参谋不是中佐就是大佐,但在这些参谋里面,以辻政信来关东军的时间最早,资格也就最老。另外,辻政信还有一个别人比不了的强项,那就是他参加过“一·二八”淞沪会战,实实在在地扛过枪,打过仗,负过伤,不像其他参谋,都是从军校到办公室,再从办公室到办公室,所谓“桌子上打仗”,从没真刀真枪地历练过。
因为这些原因,辻政信在作战课拥有无与伦比的说服力和发言权,那些军衔比他高得多的同事常常只有洗耳恭听的份儿。
重回关东军,辻政信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他自己颇为感慨地说:“通观前后,像当时关东军司令部那种上下一体、滴水不入的人际关系,是不曾有过的。”
辻政信天生就是一个没多少生活情趣的工作狂,这下干得更起劲了。同事形容他:精力旺盛,体力充沛,张起嘴来哇啦哇啦,做起事来风风火火,一时间,就好像整个司令部都在随着他一个人转一样。
在没情趣、有干劲方面,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倒与辻政信十分相似。辻政信好歹还娶了老婆,植田为免后顾之忧,连老婆都不想要,在“一·二八”淞沪会战后期,他和重光葵一起挨了炸弹,并且都被截去一条腿,自那以后,便誓不婚娶,成了一个单身将军。
对辻政信,老植田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对他倍加赏识和信赖,称辻政信“言有说服力,动有实行力,是个杰出的人才”。
辻政信跟植田在一起,算是卖金的撞着了买金的。植田让他组织调研,他就不畏劳苦,亲自率领一支小部队到诺蒙坎进行了详细考察,从当地的气候土质,再到河流道路,一一进行分析记录。
在测绘队和辻政信所取得资料的基础上,植田和他的幕僚们重新对稻田的两个方案进行了对比,认为乙案要强过甲案。
苏军在沿海边疆构筑有纵深达二百公里的要塞阵地网,还有十几个步兵师,纵然能从此处突破,日军也需付出极大的代价,这是甲案最大的缺陷。
按照辻政信的考察,乙案不仅可以避开甲案的问题,而且从海拉尔到哈拉哈河的路线,正是当年成吉思汗远征中亚及欧洲的进兵路线,史有前例,在日本陆军中素有小老虎之称的关东军,完全有望成为日本的“成吉思汗”。
两碗迷魂汤一灌,植田顿时飘飘然,便铁了心支持乙案,并得到了参谋本部的认可。当时陆军省更倾向于甲案,双方在内部进行了辩论,最后二比一,甲案输给了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