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卖金的撞着了买金的(第8/13页)
对诺蒙坎事件的处理,海拉尔特务机关内部也存在分歧。有人建议:“诺蒙坎这个地方一向平静,又无任何军事价值,没有小题大做的必要……”
有没有必要,也不是咱们说了算,海拉尔特务机关长未予理会,他将警备军的报告整理后,直接送呈第二十三师团处理。
1939年5月13日,第二十三师团长小松原收到了报告,当时他正召集部下开会,会议的主旨就是研究贯彻关东军总部下发的“要纲”。列席会议的还有参谋本部的稻田正纯等人,他们在海拉尔是为了搜集对苏作战的情报,以便充实乙案内容。
看完报告,小松原等人皆喜出望外:说要落实上级精神,这不正用得上吗?
“要纲”上说,师团长可以自行划定国境线。小松原就把“满洲国”与外蒙古的疆界划在了哈拉哈河中线,以此作为标准,外蒙古军毫无疑问属于“侵入国境”,完全可以动用武力解决。
小松原即将派出的是搜索队。搜索队由骑兵和轻型坦克组成,相当于一个合成化的骑兵联队,此前搜索队曾在诺蒙坎进行过侦察,对地形比较熟悉。
小松原从搜索队拨出一部分骑兵,加上北警备军的一个骑兵团,总共集合了七百名骑兵,另外还配属了半个大队的日军步兵,从而组成搜索支队。为了保密,搜索支队于13日晚坐上汽车,悄悄地向诺蒙坎进发。
尽管知道上级一定会同意,小松原在部署完后还是做了汇报。
按照辻政信后来的记述,当关东军司令部接到小松原的紧急电报时,参谋们没人知道诺蒙坎的地名,他们瞪大眼睛,用放大镜才在边境附近找到了诺蒙坎。
诺蒙坎在地图上小到必须用放大镜去查,这或许是真的,但要说辻政信、服部这些人事前都不知道诺蒙坎,那基本上就是在欺骗外行了。
且不说辻政信曾亲自到诺蒙坎进行过详细考察,就说公开的新闻报道,日本报纸从1939年1月开始,便曾不止一次地对西部“满”蒙边境的纠纷进行过报道。关东军的幕僚,以辻政信为最,全跟工蚁似的勤劳,他们怎么可能一次都没查看过诺蒙坎在地图上的位置呢?
说不知道诺蒙坎,不过是欲盖弥彰,以便在事后做出一副比窦娥还冤的表情。
对小松原的出兵方案,关东军总部予以爽快批准,并立即决定调两个飞行战队、一百辆运输汽车归第二十三师团指挥和使用。那种慷慨和大气,直令小松原有热血沸腾之感,想到自己身在关东军,而不是那个窝囊到死的“朝鲜军”,真是太幸福了。
1939年5月15日,在经过一番准备之后,由队长东八百藏中佐指挥,搜索支队向外蒙古军发起了进攻。
外蒙古军确实有七百人的规模。海拉尔特务机关“六十人”的调查结果,来自飞行侦察。在关东军航空兵中,有一个水平排序,战斗机和轰炸机飞行员的素质最高,里面藏龙卧虎,包括许多王牌级别的飞行员。侦察机飞行员的素质则被认为最差,很多侦察情报都得大打折扣。
情报不准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外蒙古军在河东的驻军并不固定,时常会返回河西后方。日军侦察机飞行员没有经过反复核实,偶然两次看到一群只有六十人的苏蒙军,便以偏概全,匆匆忙忙地拿去交了差。
不过究竟是六十人,还是七百人,对东八百藏来说问题都不大。外蒙古军被搜索支队冲得阵脚大乱,让他们乱成一团的,除了人数仍然占有优势的日伪骑兵外,还有坦克和轰炸机。
坦克是搜索队的,不多,只有几辆,但足以把外蒙古军的骑兵撵得到处跑。轰炸机隶属关东军总部,它们呼啸而来,一口气甩下六十枚炸弹,把缺少防空武器的蒙古军炸得连头都抬不起来,马匹受惊后狂嘶乱叫,已完全没了阵形。
外蒙古军毫无意外地向河西溃逃,东八百藏把失而复得的哨所交到北警备军手上,便率领搜索支队撤回了海拉尔。
初战告捷,把个小松原爽到要死。他认为外蒙军已经被吓破了胆,事情可以告一段落,倒是关东军总部的兴奋点比较持久,仍然坚持把两个飞行战队交给小松原指挥,并要求加强对诺蒙坎的空中侦察和警戒。
果然,外蒙古军并没有就此收手的意思,搜索支队一走,他们再次进驻东岸。小松原觉得颇为疑惑:难道这帮外蒙古人不怕坦克和飞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