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八莫之一(第4/6页)
八莫,人口约为密支那的一半,多为傣族、缅族和华侨,是缅甸北部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它位于伊洛瓦底江上游东岸及其支流太平江汇口附近。在中缅公路通车以前,八莫一直是中缅两国陆路交通和贸易的枢纽之一,向东可到我国云南的腾越,南通我国的畹町,自古为滇缅间的大道;也是伊洛瓦底江向北航运的终点,水路南通曼德勒,北抵密支那、孟拱、加迈;公路北经密支那可达云南的片马。

日军在缅北作战中使用的车辆不无新奇之物,这是驻印军在密支那—八莫之间俘虏的日军森林砍伐车。
说来这一点还很值得推究。片马是我国滇西重镇,但为群山所阻,在过去与云南其他地区处于隔绝状态,与国内其他地区的大路交通只有绕行密支那和八莫。正是这种奇特的地理位置,引发了英国殖民者的垂涎,在控制缅甸后曾多次派兵派员试图夺取片马。对此我国历届政府寸步不让,与英方多次发生摩擦。抗日战争期间,英军在缅甸一触即溃,但远征军反击缅北时,大英帝国却仿佛忽然想起片马这块地方来,又曾空降人员接触当地地方势力和武装,试图加以控制。
不料,由潘德辉指挥的远征军所属侦查部队(在日军史料中称为“云南谋略部队”)和少数民族游击队,也在利用片马的小路试图翻越高山与国内取得联系。两者相逢,并无盟军之间的友好,反而发生冲突。中国远征军人员最初缺乏警惕,曾遭到袭击,发生很大损失。发现对方不是来抗日的友军,而是试图在战后控制我领土,潘德辉率部将当地英国军官参与的地方武装打得落花流水,甚至为立威诛杀其獠长。这样的举动使英方认识到对片马鞭长莫及,暂时收手,我国对片马的主权得以保全。不过潘德辉也因此被孙立人军长责怪为“嗜杀”,被关了禁闭。片马自古奉从中国文化,属于中国领土史有明文,但看来仅仅有文化还是不够的,保卫自家领土,枪炮有着同样有时甚至更加重要的意义。
从几十年后潘德辉多次洋洋自得地宣传自己被关禁闭的前因后果来看,这个作风狠辣,大有特种部队指挥官风格的老军官,对自己年轻时候做的事情,全无一点后悔之意。
八莫也是自古以来中缅边境的军事重镇,历史上,八莫至少经历过两次大的战争。1057年,蒲甘(缅甸古称)王阿努律陀北侵,其军队首先夺取八莫,而后直捣现在位于中国云南的大理,之后两国和解;1277年,元军攻占大理之后,曾出兵八莫进攻浦甘,却因为气候不能适应,军中瘟疫流行而不得不退军。

远征军作战中发现的明代远征缅甸记功碑
按照中国方面的记载和当地传说,所谓“八莫”,其实是汉语“不毛”的意思,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指的就是这个地方。这个传说颇有点儿历史渊源,因为八莫在三国时代属益州永昌郡管辖。诸葛亮平定南方叛乱的时候,益州四郡有三郡皆叛,叛军合攻不肯叛变的永昌太守王伉。诸葛亮救援永昌,平定南方,曾嘉奖王伉、吕凯等永昌官吏。从地理来看,诸葛亮到过八莫周围也未可知。不管这个传说真假,当地人颇以诸葛亮曾到此地引为自豪。远征军部队打到八莫,也曾发现明代驻军“威远营”的石碑,可见古代中国曾在八莫地区行使过管辖权,并留下长期影响。
然而,到了1944年10月,八莫周围却出现了许多当地人多少辈子没见过的日本人。这些挎着军刀,拿着刺刀的兵矮壮而蛮横,傲慢凶恶。而且,还开来不少铁皮罐头一样的战车,显然,这是一支不太一般的日军部队。
当驻印军部队开始向八莫进军时,滇西战场上的日军正在节节败退。尽管此处集中了日军第2师团、第18师团、第49师团、第56师团等一大串番号的部队,但是他们不是刚刚在龙陵前线被打得溃不成军,就是经过长途跋涉勉强从驻印军手中逃脱性命。惊魂未定的日军带着大量伤员,饥疲沮丧,缺乏给养,再无当初威逼怒江的凶狠。此时,从桂林方向进攻中国的日军部队,也表示不可能继续向云南前进,呼应缅北日军。那位在龙陵亲自督战依然败下阵来的辻参谋,后来在自己的书中写道,当时在滇西前线的日军部队,仅有一万余人还有战斗力,但云南方面的远征军部队足有将近20万人,双方兵力对比达到了惊人的15:1。对了,这位神通广大的辻参谋所写著作,名字就叫《十五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