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八莫之一(第3/6页)

所幸,驻印军所处的位置使政治因素对他们的影响尚有限度,还有一位不断和孙立人大吵大闹,却对中国士兵关怀备至的史迪威在上面罩着,多少能够按照军事的规律做事。因此,在密支那苦战之后,中国远征军驻印军开始在当地进行难得的休整,等待物资补给和装甲部队跟上,以便进行下一次战役。实际上,驻印军在此前的战斗中的确损失很大,从1943年11月胡康河谷作战开始,驻印军的伤亡总数已经攀升到14000名,也的确需要一个休整和喘息的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回忆文章中,出现了中国远征军在密支那是用装甲部队与日军作战的内容。根据当时的作战记录,可以发现远征军的装甲部队当时无法通过雨季泛滥的溪谷进入密支那战场,因此这次战役,主要是依靠步兵打下来的,与装甲部队关系不大。但是,当时中央社等中文媒体,的确发出过远征军装甲部队数十辆战车在密支那作战的消息,乃至战场报道。这大概是谣言之始,或许,也是宣传部门的欺敌之计罢。

在休整过程中,远征军并没有闲着。1944年8月,入缅作战的中国军队休整扩编,成立两个军。其主要序列如下:

新一军番号不变,老军长郑洞国专任驻印军副总指挥,新军长为孙立人中将,副军长贾幼慧少将,下辖新30师和新38师。新30师师长唐守治少将,副师长文小山少将,参谋长吴行中少将,下辖杨毅上校之88团、曾琦上校之89团、项殿元上校之90团;新38师师长李鸿少将,副师长陈鸣人少将,参谋长何钧衡少将,下辖梁砥柱上校之112团、赵狄上校之113团、王东篱上校之114团。

新一军在密支那休整后的照片,图中又是一名少年战士。

增加新六军番号,军长廖耀湘少将,下辖第14师、第50师和新22师;第14师师长龙天武少将,参谋长张羽仙上校,下辖王启瑞上校之40团、萧豪上校之41团、许颖上校之42团;50师师长潘裕昆少将,副师长杨温少将,参谋长段麓荪上校,下辖王大中上校之148团、罗锡畴上校之149团、谭云生上校之150团;新22师师长李涛少将,参谋长刘建章上校,下辖熊杰上校之64团、傅宗良上校之65团、陈赝华上校之66团。

扩建后,新38师和新22师的105毫米榴弹炮团分别调两军军部直属,成为军属炮兵。驻印军除了新一军和新六军,也辖有若干直属部队,计划成立的七个坦克营已列编两个,第三个正在训练中。此外,还有重迫击炮第11团,装备105毫米榴弹炮的炮4团、炮5团及装备155毫米重炮的炮12团;装备400辆汽车的辎汽6团和装备数百匹骡马的骡马运输团;工兵10团、12团……至此,从印度方向发起攻击的远征军驻印军序列基本确定。

接任新38师师长的李鸿

从密支那出征——新30师师长唐守治和新一军军长孙立人

雨季过后再次出击,孙立人(左)在前线指挥战斗。

战斗在胡康河谷的新38师炮兵和他们的105毫米榴弹炮

中国军队在密支那休整约两个月,渐渐兵强马壮,于是,1944年10月,驻印军各部向东前进,向日寇发动了最后的攻击,兵锋直指中缅边境。一路上过关斩将,所向披靡。用缴获的日军文件上的一句话来说:“支那军归国心切,锐不可当。”

密支那休整后,远征军的下一个目标,是日军在中缅边境构筑的要塞城市——八莫。10月,新一军、新六军分左右两路,在装甲部队的掩护下向八莫发动进攻,美国空军第14航空队为其提供空中掩护。实际此时日军在缅北的空中力量已经基本溃灭,双方甚少空战,美军的飞机更多时候是被用来进行地面支持。这也是驻印军所有主力第一次齐心协力发起对一座城市的攻击。

在进攻八莫之前,中国远征军在缅北的进军路线基本是从西向东,攻占密支那后,从地图上看,离中国边境已经近在咫尺。但是,此后中国军队的进攻路线却急转直下,变为从北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