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密支那之二(第4/6页)

日军不断增兵,在密支那的战斗呈现出胶着状态。日军第114联队副官平井郁郎大尉在《密支那八十天的攻防战》中提到,中国远征军在对密支那的攻击中有一个失误,那就是按照美军守卫机场的常规,空运了大量毫无用处的高射炮到密支那机场,而没有运送战车。在胡康河谷战斗中,中国装甲部队给日军造成了巨大损失,第114联队因此将联队炮中队和大部分反战车武器送往胡康前线,在密支那几乎没有可以抵抗装甲部队的装备。密支那周围一片平原,如果中国军队投入坦克部队,日军的防线大约早就崩溃了。

不过,平井这个指责也有些失之片面。当时在缅甸的美军运输机部队,没有飞机能够在雨季的潮湿空气中,携带M-3谢尔曼坦克飞到密支那;而即便把战车运到前线,从地面进军的装甲部队则必须面临丛林中泥潭和山洪的双重考验。

密支那附近的中国炮兵战士

最后,日军统计密支那失守时的损失,是阵亡接近3000人,只有约800名伤员沿伊洛瓦底江乘竹筏顺水漂流试图撤退,结果很多人落水失踪,或被岸上的中国远征军部队击毙,只有一半突围成功。日军统计的伤亡总数,刚巧和其在密支那的总兵力,除去那15个独立单位一千余人的数字相符。这15个单位的日军,在战斗中也基本“玉碎”。实际上密支那作战中,还应该计入日军增援部队的伤亡,那此战日军总的损失当在五千之上。中美联合部队伤亡六千余人,但大部分是伤员,阵亡者要比日军少得多。

综上所述,密支那守军总计达到了四个大队,加上分属不同部门的杂兵共有5000人的兵力。日军投入如此重兵据守此地,说明了密支那的地位,也说明了密支那会战的惨烈。这和史迪威等中美方将领最初对日军兵力的判断是完全不符的。所以中国远征军虽然拥有火力优势,但最初兵力上并不能完全将对手压倒,而后勤也因为雨季的到来变成瓶颈。加上密支那日军经营已久,有着坚固的筑垒工事,这场奇袭就演变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攻坚战。

其实,有一个话题是很多远征军将领讳莫如深的。那就是中国军队并非没有轻取密支那的机会。当5月17日空降密支那成功时,守卫机场的日军第3航空师团地面勤务部队被全歼,当时城内守军由于单位不统一,丸山大佐手中能够调动的兵力只有三百余名。如果这时乘势攻入密支那,守敌根本来不及等到增援部队,就会被歼灭,密支那会战将完全是另一种样子。盟军方面为何没能抓住这个机会呢?是谁贻误了战机?

平井郁郎描述了发生在5月18日上午的一幕。上午8点,盟军战斗机开始对日军阵地和密支那街道进行扫射攻击。上午10点,负责警戒城南的通信中队哨兵报告中国军队正向北攻击前进。日军城防司令部搜罗兵力,勉强派出一支由重机枪、轻机枪、掷弹筒分队组成的混成部队,加上联队修械部长末少尉率领的传令班,由友清中尉指挥,增援通信中队。

日军在一条干堌的河堤上布防,却发现了令人惊讶的情景。

只见大约两个营的中国军队并未展开战斗队形,而是分成两路纵队,吹着喇叭开始向城中开进。在部队先头,可以看到指挥官、军旗和鼓乐队的影子。

对这支奇怪的中国军队,日军立即开始射击。遭到突然袭击的中国军队大乱,丢下阵亡人员的尸体开始后退,大量武器装备被日军缴获。这一战,让日军被中国远征军空降奇袭打掉的士气重新回到了部队中。

根据推测,平井所描述的可能是17日空降到密支那的新30师第89团一部,他们是在误信梅支队已经攻占密支那的信息而遭到无妄之灾的。梅支队参加攻占机场后,曾派出一支部队于17日夜间向密支那发动袭击。由于通讯不畅而密支那方向一片平静,第89团显然误以为这支部队已经攻占密支那。无奈的是,这支梅支队的部队并没有到达密支那,而是在黑夜的丛林里走错了方向。第89团遭到袭击的时候,这支部队还在城西一公里的斯塔布尔村寻找道路。

这体现了密支那战场上中美部队缺乏协调的弱点。同样的问题发生在第二天5月19日,刚刚空运到密支那的第50师第150团的身上,而且表现得更加严重。第50师是远征军新编成的部队,下属的三个团中,第149团已经与新22师一起,在胡康河谷参战,接受了激烈战火的洗礼,有了实战经验。但是,第150团一直在战线后方掩护修筑中印公路的工兵,密支那是其在缅甸的第一次战斗,也就是说,跟老牌驻印军部队,比如新38师和新22师相比,在兵员质量和军官素质上,第150团还有很大差距。